去年深秋,父亲走后第五个月,我来到八宝山殡仪馆办理海葬登记。记得那天早上雾很大,殡仪馆门口的银杏叶落了满地,踩着枯叶走向服务中心时,心里既沉重又带着一丝对父亲遗愿的笃定。作为家里第一个办理这类手续的人,原本以为会手忙脚乱,没想到整个过程比想象中更有人情味。
走进殡葬服务中心大厅,左手边的导引台后坐着位戴眼镜的工作人员。说明来意后,她递给我一张粉色的《骨灰海葬登记申请表》,轻声说:"先填基本信息,有不懂的随时问。"表格并不复杂,需要填写逝者姓名、身份证号、火化证明编号这些基础信息,最让我犹豫的是"海葬日期"那一栏——工作人员解释说可以选择集体海葬或单独海葬,集体海葬每年有固定批次,单独海葬则需要等待排期。想起父亲生前总说"别给国家添麻烦",我选了下季度的集体海葬。
在等候区整理材料时,邻座的阿姨主动搭话,说她是来给老伴补办海葬证明的。"现在政策比以前好多了,"她指着墙上的宣传画,"2019年就开始免费了,连家属的乘船费都免。"正说着,叫号机念到我的号码。窗口里的工作人员接过材料,仔细核对了火化证明和户口本,特别提醒:"逝者身份证如果注销了,记得带派出所开的户籍注销证明。"她还拿出一张海葬服务指南,上面列着需要准备的物品:逝者一寸照片、骨灰盒(殡仪馆可提供免费降解盒)、家属身份证复印件。
办理到一半时,工作人员突然问:"需要预约告别仪式吗?"我才想起父亲生前喜欢安静,连忙摇头。她点点头,在系统里标注"简办",又补充道:"出海当天会有简单的集体告别,家属可以准备简短的悼词。"这时我注意到柜台旁的玻璃柜里放着不同材质的骨灰盒,最便宜的木质降解盒只要几十元,工作人员说:"海葬用这种最环保,到海里很快就能降解。"

所有手续办完大概用了40分钟,最后领到一本墨绿色的《骨灰海葬登记证》和一张出海通知单。走出服务中心时,雾已经散了,阳光透过银杏叶洒在地上。想起父亲临终前说"把我撒在海里,就能陪着你们看遍天下的海了",突然觉得这份手续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,更是对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诠释。现在每次路过海边,都会想起那个平静的秋日上午,在八宝山完成的那场特殊"登记",它让离别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陪伴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