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帮外婆料理后事时,母亲突然问我:“北京现在还有海葬活动吗?”她望着外婆生前常看的那本《海洋生物图鉴》,声音轻轻的。外婆生前总说“死后不想占土地,要是能撒进大海就好了”,可我们一直以为海葬是很多年前的事,没想到母亲会突然提起。带着这个疑问,我开始了一场关于北京海葬的探寻。

先联系了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热线,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很耐心:“北京海葬活动一直都有,而且这几年参与的家庭越来越多。”她告诉我,官方组织的海葬服务由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统筹,每年分春季和秋季两个主要批次,春季一般在4月至5月,秋季在9月至10月,具体日期会根据天气和潮汐情况提前公布。如果家属想选择非固定批次,也可以联系合作的殡葬服务机构预约“个性化海葬”,时间更灵活些。

去线下服务点咨询那天,遇到了正在填写申请表的李阿姨。她的丈夫去年去世,“以前觉得海葬离我们很远,来了才知道这么方便。”工作人员递来的资料显示,办理海葬需要准备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,若是委托办理还需授权委托书。基础服务是免费的,包括骨灰撒海、集体告别仪式、船舶运输等,家属可以自愿选择鲜花祭奠、骨灰盒寄存等附加服务,费用从几百到一千多元不等。“现在政策越来越好,连家属往返的交通补贴都有,”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通知说,“去年开始,每位逝者可补贴两名家属的交通费用,最远能到天津港的登船点。”

北京现在还有海葬活动吗-1

真正踏上渤海湾的海葬船,是在外婆“出海”那天。船身不算大,载着二十多个家庭,甲板上摆着鲜花和简易的祭台。工作人员先带着家属默哀,然后念诵悼词,每个家庭依次上前,将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。母亲把外婆最爱的贝壳手链也放进了骨灰袋,看着白色的骨灰混着粉色玫瑰花瓣落入深蓝的海面,她突然说:“你外婆要是知道,肯定觉得比挤在公墓里舒服。”旁边有位大爷抹着眼泪笑:“我老伴儿一辈子爱热闹,这下好了,天天跟大海作伴,还有这么多‘邻居’。”

后来和船长聊天才知道,北京的海葬活动从1994年就开始了,最初一年只有几十户家庭参加,现在仅2023年就有近三千个家庭选择海葬。“以前总有人问‘海葬是不是不体面’,现在大家想得开了,”船长望着远处的海鸥,“你看这大海,既不占土地,又环保,逝者还能‘回归自然’,多好。”回来的路上,母亲翻着手机里的照片说:“等我老了,也选海葬。”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她脸上,我突然觉得,海葬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回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