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走的那天,病房窗外的玉兰花正落得满地都是。他生前总念叨“死后别占土地,把我撒进海里,跟着浪花漂”,这句话成了我们全家处理后事时最上心的事。可真到要办的时候,我心里却打鼓:现在海里还让投入骨灰吗?会不会像网上说的那样,早就不让私自撒了?
带着这个疑问,我先跑了趟爷爷生前常住的社区居委会。负责民政事务的王姐听完我的情况,递给我一杯热水:“海撒骨灰是允许的,但得按规矩来,可不能自己找条船就往海里撒。”她告诉我,前几年确实有人图方便,开着小渔船在近海偷偷撒骨灰,结果骨灰盒没降解,还影响了渔业作业,后来管理就严了。现在想海撒,得通过正规渠道,先联系殡仪馆的生态安葬服务部门。
第二天我去了市殡仪馆,生态安葬科的李科长拿出一本《骨灰海撒服务指南》,指着其中一页说:“海撒其实是国家鼓励的绿色殡葬方式,不仅免费,还有补贴呢。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一是逝者生前或家属同意;二是提供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身份证;三是必须参加集体海撒,不能单独出海。”他解释说,集体海撒是为了集中管理,每次出海会有海事部门的船引导,在指定的渤海湾海域进行,那里水流稳定,远离航道和渔场,既安全又环保。

办手续那天,我遇到了同样来咨询的张阿姨,她丈夫是老海军,生前总说要“回归大海”。我们一起填了《骨灰海撒申请表》,提交了材料,工作人员说大概一个月后会安排集体海撒。等待的日子里,我整理爷爷的遗物,翻到他年轻时在海边拍的照片,背后写着“大海是最后的归宿”,突然觉得这等待也是一种告慰。
海撒那天是个晴天,我们二十多个家属坐着海事局的船出海。船上有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白色的菊花和可降解的骨灰袋,李科长拿着话筒轻声说:“今天我们送亲人回家,也请大家记得,这片海是我们共同的家园,让我们轻轻撒下思念,不惊扰海洋的宁静。”当船到达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先检测了水质和风向,然后引导我们依次走到甲板,把混着花瓣的骨灰撒进海里。看着白色的骨灰袋在阳光下慢慢沉入蓝色的海面,像一只温柔的蝴蝶,我突然明白了爷爷说的“归宿”——不是随便丢进海里,而是带着敬畏和规矩,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自然。
回来的路上,张阿姨抹着眼泪笑了:“老头子要是知道这么正规,肯定高兴。”其实很多人担心“海里不让撒骨灰”,是把“私自撒海”和“合法海撒”混为一谈了。现在国家不仅允许海撒,还在不断完善服务,比如开通线上预约、增加海撒频次,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实现“大海归宿”的心愿。只是我们得记得,对逝者的尊重,从来都离不开对规则的敬畏——既别让思念变成对海洋的负担,也别让遗愿因为疏忽留下遗憾。如果你身边也有想海撒的亲友,不妨先联系当地殡仪馆的生态安葬部门,他们会一步步教你怎么合法又安心地送亲人“回家”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