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前,我陪外婆完成了外公的遗愿——海葬。外公走的时候92岁,生前总说自己是"海河养大的孩子",晚年更是常对着电视里的海洋纪录片念叨:"以后别给我占那小块地了,撒到海里,跟着浪花漂,多自在。"那时我们只当是老人随口一说,直到去年整理遗物,翻出他78岁写的纸条,铅笔字已经洇了边,却清清楚楚写着:"身后事,海葬,一切从简。

决定办海葬时,我心里没底。总觉得这事儿离我们挺远,不知道从哪儿下手。去年冬天先打了天津市民政局的电话,接电话的姑娘声音温温柔柔的,说2024年的海葬预约从1月就开始了,带着逝者的死亡证明、户口本,还有家属的身份证,去各区的殡葬服务中心就能办。她还特意提醒:"现在政策好,基本不用自己花钱,连骨灰盒都是环保可降解的,您要是有特殊需求,比如想放首逝者喜欢的歌,提前说,我们能安排。"挂了电话,外婆坐在沙发上抹眼泪:"你外公要是知道这么方便,该多高兴。"

3月中旬的一个周二,我们去了河东区的殡葬服务中心。大厅里人不多,有两对老夫妻在咨询,还有个年轻人抱着文件夹,看起来是帮父母办手续。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流程表,从预约登记、材料审核,到确定出海日期、领取骨灰盒,每一步都标得明明白白。"3月底到4月初是高峰期,你们想赶在清明前,得尽快定。"她指着日历说,"出海船是专用的,每次最多20户家属,保证仪式安静。"我们选了4月5日,正好是外公的生日。

4月5日那天,天有点阴,风不大,海面上泛着细碎的波纹。早上7点,我们在渤海湾的一个专用码头集合,同船的还有19户家属。有个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,手里捧着一个小布包,里面是她丈夫的骨灰,"他是渔民,一辈子跟海打交道,走了也得回去。"旁边的小伙子抱着一个相框,照片上的女孩笑靥如花,"我妹妹去年走的,26岁,她说要做大海里的星星。"船缓缓驶离码头时,广播里放起了《送别》,调子轻得像羽毛,飘在风里。

2024天津海葬-1

仪式在离岸10海里的地方开始。工作人员先讲解注意事项:"骨灰盒是玉米淀粉做的,遇水就化,撒的时候顺着风向,慢慢倒,别着急。"轮到我们时,外婆颤巍巍地打开骨灰盒,我扶着她的手,看着米白色的骨灰混着细碎的花瓣,簌簌落入海里。骨灰一碰到水,就像被海温柔地接住,慢慢散开,化作无数细小的白点,跟着浪花漂向远处。那一刻,我忽然想起外公总说的"自在"——原来不是消失,是换了种方式存在。

回来的路上,天渐渐晴了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,金灿灿的。那个失去妹妹的小伙子,把相框举到窗边,"你看,大海在笑呢。"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对着海面挥挥手,"回家了,以后想你,就来海边坐会儿。"外婆靠在我肩上,轻声说:"你外公没说错,这样真好,干净,也不占地方。"

这两年总听人说"生态殡葬",以前觉得是个抽象的词,直到亲历了这场海葬,才明白它真正的意义。不是冰冷的流程,而是让生命以最温柔的方式回归自然;不是对逝者的遗忘,而是把思念种进海风里,种进浪花里,每次潮起潮落,都是无声的回应。现在天津的海葬服务越来越完善,从免费提供骨灰盒、往返船票,到安排专业的心理疏导,政府的支持让更多人愿意选择这种方式。就像同船的工作人员说的:"以前家属来,好多人哭着不肯撒手,现在更多人是笑着送最后一程——因为知道,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,继续陪着我们。"

海葬结束后,我和外婆沿着海岸线慢慢走。外婆捡起一块贝壳,说要串成手链,"你外公肯定喜欢。"远处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