办理海撒手续的第一步是联系正规机构。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查询到,本市共有三家具备资质的服务单位,其中民政局直属的殡葬服务中心提供公益性质的集体海撒服务,每年春秋两季各组织一次。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耐心解释:"集体海撒不收取服务费,仅需承担骨灰运输和船舶租赁的基础费用。"考虑到父亲生前节俭的性格,我选择了每年4月举行的春季集体海撒活动。
准备材料的过程比想象中繁琐却充满意义。需要提交的文件包括逝者火化证明原件、户口本注销页复印件、家属身份证及关系证明。最特别的是那份由全体直系亲属签字的《海撒申请书》,当姑姑颤抖着在签名栏写下自己的名字时,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法律程序,更是全家人对父亲遗愿的集体承诺。在社区居委会开具亲属关系证明时,老主任特意在证明信背面附了一行小字:"逝者为社区公益事业奉献三十余年,特此证明",让这份冰冷的公文有了温度。
预约登记后的等待期里,我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物。在一本1985年的航海日志里,发现夹着张泛黄的南海航线图,图上用红铅笔圈出的海域正是现在指定的海撒区域。原来父亲早在三十年前就选定了归宿。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,让等待的日子变得平静而充满期待。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周会发送温馨提示,从着装建议到注意事项,细致得像在筹备一场特别的航行。
出海那天的情景至今清晰如昨。清晨五点半,载着三十多个家庭的海撒船从渔港出发,当第一缕阳光跃出海面时,工作人员开始分发洁白的菊花和可降解的骨灰盒。当父亲的骨灰随着花瓣融入蔚蓝的大海,海鸥忽然成群掠过船舷。广播里响起《海上生明月》的旋律,船长用浑厚的嗓音说:"请家属们记住此刻的经纬度,这是我们与亲人约定的坐标。"回程时,每位家属都收到了一份烫金的《海撒纪念证书》,证书内页印着当天的潮汐表和海域生态说明,原来这片海域生活着父亲最爱的座头鲸。

如今每当整理父亲的遗物,总会看到服务中心后来寄来的《海洋环保告知书》,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海撒活动后水质监测的结果。这场跨越半年的手续办理,让我懂得死亡不是终点,那些严谨的程序、温暖的指引,都是为了让生命最后的旅程既庄重又有尊严。如果你也正在为亲人的身后事奔波,不妨先拨打当地殡葬服务热线,或许那片蔚蓝能给疲惫的心最温柔的慰藉。

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月,我终于在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的档案室里,触摸到那份泛黄的《骨灰海撒申请表》。指尖划过"自愿将骨灰撒入指定海域"的字样时,窗外的阳光恰好落在表格右下角的蓝色印章上,像极了父亲生前最爱的那片南海的颜色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