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奶走的那个春天,院子里的玉兰花刚落了一地。家人围在客厅商量后事时,姑姑轻声说:"妈生前总说喜欢海,要不就海撒吧。"话一出口,空气里的悲伤好像淡了点,却多了层迷茫——海撒?往哪片海里撒?这问题像颗石子落进心里,我自告奋勇去打听,想给奶奶找个"合适的地方"。

第二天一早,我拨通了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。接电话的是位姓王的大姐,声音温和得像春日的风。"海撒的位置啊,不是咱们随便选的。"她解释说,北京的骨灰海撒是政府统一组织的公益项目,每年春秋两季各有几班船,"出发港口一般是天津港或秦皇岛港,具体看当季的天气和洋流,最终的撒放海域在渤海湾。"我追问:"渤海湾那么大,有没有具体坐标?"王大姐笑了:"哪有那么精确的点?咱们选的是渤海湾里生态稳定、水流平缓的区域,既不会影响海洋环境,也能让骨灰自然融入大海。"挂了电话,我对着地图找渤海湾,指尖划过那片被京津冀环抱的蓝色,突然觉得奶奶好像离海近了些。

三个月后的初秋,我们按通知到天津港集合。那天风不大,码头上停着艘白色的客船,船身上"生命之舟"四个字被朝阳照得发亮。同船的有二十多个家庭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骨灰盒,脸上是相似的平静。开船后,王大姐和几位工作人员给大家发了花瓣和纪念册,册子上印着航线图:从天津港出发,向东南方向航行约两小时,就能到预定海域。甲板上有人小声聊天,说去年秋天是从秦皇岛港走的,因为那会儿天津港附近有渔船作业,"不管从哪走,最后都到渤海湾那片'约定的海'。"

北京骨灰海撒的位置在哪里举行-1

船行至中途,海风渐渐凉了。我扶着栏杆往远处望,天和海在尽头连成一片灰蓝色,几只海鸥跟着船尾飞,翅膀被风吹得歪歪斜斜。突然,广播里传来提示:"即将到达撒放海域,请家属准备。"工作人员先给大家讲解流程,说撒的时候要顺着风向,动作轻一点,"让骨灰跟着浪花走"。轮到我们时,父亲打开奶奶的骨灰盒,里面除了骨灰,还有几片她生前最喜欢的玉兰花瓣。我和姑姑各捧一把,走到船舷边——脚下是翻涌的深蓝色海水,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,在浪尖碎成星星点点的光。"妈,到家了。"父亲轻声说,我们同时将骨灰和花瓣撒进海里。骨灰遇水便化了,花瓣却漂在水面,像一群白色的蝴蝶,跟着波浪慢慢向远处飘去。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王大姐的话:海撒的位置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生命回归自然的路口,是奶奶用另一种方式拥抱她喜欢的海。

回来的路上,同船的一位阿姨说:"以前总觉得海撒是'没个准地方',现在倒觉得,这'没地方'才是最好的地方。"是啊,渤海湾的风会带着奶奶的骨灰去往更远的海,就像她生前总说"人活一世,别被框住"。北京骨灰海撒的位置,在渤海湾的浪里,在出发港口的晨光里,更在每个选择用这种方式告别的人心里——那不是冰冷的地理坐标,是生命与自然的约定,是爱与思念能抵达的,最辽阔的地方。

北京骨灰海撒的位置在哪里举行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