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走的那个春天,窗台上的风信子刚开得热闹。整理遗物时,我们在他的旧皮夹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是他歪歪扭扭的字迹:"死后想回大海,就像小时候在海边捡贝壳那样,自由自在。"爸爸捧着纸条红了眼眶,全家人沉默了很久,最终决定完成他的遗愿——海葬。那时候我们谁也不知道,这场告别会这么温柔,像爷爷生前常说的"大海会接住所有故事"。

决定海葬后,我们先联系了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海葬部门。负责对接的王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,说话轻声细语,得知爷爷是老渔民的后代,笑着说:"老爷子选对地方了,大海最懂渔家的孩子。"她告诉我们,海葬不是随便找个海边撒骨灰就行,需要提前申请,由专业机构安排船只和指定海域。我们按要求准备了爷爷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,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复印件,王老师说这些是为了备案,确保海葬过程合规,不污染海洋环境。准备物品时,妈妈把爷爷生前最爱穿的蓝布衫剪了一小块,缝在骨灰盒的绒布套上,妹妹偷偷放了张爷爷抱着她在海边捡贝壳的照片,背面写着"爷爷,我们一起去看海"。

海葬骨灰应该如何撒向大海呢-1

出海那天是个多云的天气,海风带着点咸湿的潮气,却不冷。船是艘不大的白色游艇,除了我们一家,还有另外三户人家,大家默契地保持着安静,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。王老师站在船头,指着远处的海平面说:"前面那个标志物就是指定海域,水深超过30米,洋流会自然带走骨灰,不会对海洋造成影响。"她递给我们一个可降解的骨灰坛,说普通的骨灰盒可能不易分解,建议用这种玉米淀粉做的坛体,在海水中三个月就能自然降解。爸爸把原来的骨灰盒打开,小心翼翼地将骨灰倒进新坛里,我看见他的手指在颤抖,妈妈轻轻拍着他的背,没说话,眼泪却掉在了坛盖上。

船停稳后,王老师示意我们可以开始了。爸爸抱着骨灰坛走到船舷边,妈妈拿出爷爷生前爱喝的米酒,沿着船舷慢慢洒进海里,酒香混着海风飘开,像爷爷每次出海回来,奶奶在码头等他时手里的酒壶味道。"爸,您以前总说大海是咱家的粮仓,现在换我们送您回家了。"爸爸的声音哽咽着,他打开坛盖,我和妹妹一人扶住坛身一侧,看着灰白色的骨灰随着他的手臂倾斜,一点点飘进海里。那天的浪不大,骨灰没有被风吹散,而是像一群温柔的蝴蝶,贴着海面盘旋了一下,就慢慢沉入深蓝的海水里。妹妹突然说:"爷爷变成浪花了。"妈妈笑着擦眼泪:"是啊,以后我们看到海浪,就当是爷爷在跟我们招手呢。"

海葬骨灰应该如何撒向大海呢-2

回程的船上,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,洒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的像撒了一把碎金。王老师说,海葬不是结束,是另一种开始——骨灰里的钙、磷等元素会成为海洋生物的养分,就像爷爷生前总把捕到的小鱼放回海里,现在换大海来拥抱他。我想起爷爷常坐在海边的礁石上,说人这一辈子,来的时候赤条条,走的时候也该干干净净。这场海葬,没有冰冷的墓碑,没有拥挤的墓园,只有无边的大海和永远的思念。原来最好的告别,不是把人留在原地,而是陪他去他最想去的地方,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,继续呼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