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外婆走了。临走前她躺在病床上,拉着我妈的手轻声说:"别给我买墓地了,我喜欢海,让我回海里去。"那时我们都以为是老人的戏言,直到葬礼筹备会上,舅舅把这句话重提,客厅里突然安静下来。
在此之前,我对海葬的印象停留在新闻里的只言片语。总觉得那是遥远的、少数人的选择,和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没什么关系。舅舅翻出手机里存的资料:"现在政策早放开了,普通人也能办海葬,还有补贴呢。"我们凑过去看,原来从2019年起,本地就推出了海葬惠民政策,只要是本市户籍,或者在本地去世的居民,都能申请,不仅流程简化,还有几千块的丧葬补贴。那天晚上,我们翻着外婆生前在海边拍的照片——60岁时在青岛栈桥捡贝壳,70岁在三亚看日出,80岁还念叨着"等病好了要去看一次深海的蓝"——最终决定,帮她完成这个"回海里去"的心愿。
联系殡葬服务中心那天,工作人员的耐心超出了我的预期。原以为会很复杂,其实只要带着外婆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身份证,填一张申请表就行。他们说现在像我们这样主动咨询海葬的家庭越来越多,尤其是这两年,每个月都有十几场出海仪式。出发前三天,工作人员还特意打电话来叮嘱:"可以带点老人喜欢的东西,花瓣、照片都行,不用带贵重物品,大海不收那些。"出海那天是个晴好的春日,船从渔港出发时,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,同船的还有另外三个家庭,大家都很安静,偶尔有人对着海面轻声说话,像是在和亲人告别。当工作人员把装着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放进海里,盒子遇水慢慢散开,白色的骨灰混着我们撒的菊花瓣,随着波浪轻轻漂远时,我妈突然说:"你外婆以前总说,人就该像水一样,自由自在的。"那一刻,没有想象中的沉重,反而有种释然的温柔。

现在再聊起海葬,身边的人已经很少觉得"遥远"了。前几天邻居张阿姨的老伴去世,她没多犹豫就选了海葬,理由很实在:"墓地太贵,还占地方,海葬多好,回归自然,以后想他了,去海边坐坐就行。"社区网格员告诉我们,去年全市海葬服务超过了两千例,比五年前翻了一倍还多,政府不仅补贴丧葬费,还免费提供骨灰盒和出海船只,有些区甚至开通了"海葬专线",家属可以直接在网上预约。年轻人的接受度更高,我同事小李就说,她早就和父母商量好了,以后都选海葬,"活着的时候好好生活,走了就别给地球添负担,多环保。"
其实海葬从来不是"消失",而是换一种方式存在。外婆走后的每个夏天,我们都会去海边,带着她喜欢的茉莉花茶,坐在沙滩上说说家里的事。海浪拍打着礁石,阳光洒在海面上,像极了她生前笑起来的样子——温暖,明亮,又带着一种包容万物的力量。现在的海葬,早已不是少数人的选择,而是越来越多普通人对生命的温柔注解:不必执着于一方墓碑,当骨灰化作海里的星,爱与记忆,便永远在潮起潮落间,生生不息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