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陪着母亲完成了外公的海葬心愿。当载着十二户家庭的殡葬船驶离渔港时,海风卷着咸涩的气息掠过甲板,母亲将外公最爱的那顶旧草帽轻轻放在船舷,草帽上别着的银杏叶标本在阳光下微微发亮——这是外公生前常去公园捡拾的,如今成了他回归大海的信物。
海葬准备远比想象中充满人文温度。提前三个月,我们在民政部门登记时,工作人员递来的不仅是申请表,还有一本《海葬服务指南》,里面详细标注着不同季节的出海时间。考虑到外公生前喜欢清晨的海边,我们特意选了每月农历初一的早班船。骨灰盒是用竹纤维制成的,淡黄色的盒子上刻着简单的水波纹,工作人员说这种材质在海水中三个月就能完全降解。出发前一天,母亲按照老家的习俗,用外公的旧衬衫剪成细条,将骨灰盒轻轻包裹三层,"老话说这是留三分人间烟火气",她一边剪布料一边轻声念叨,剪刀的咔嚓声里藏着二十年的母女情。
登船后的仪式带着克制的庄重。十二户家庭在船舱里依次坐定,没有哀乐,只有一位琴师弹奏着舒缓的钢琴曲。当船行至指定海域,广播里响起《安魂曲》的前奏,工作人员会引导每家人分批到甲板。轮到我们时,母亲颤抖着打开骨灰盒,我注意到盒底铺着一层茉莉花茶,那是外公每天清晨必喝的。按照指引,我们将骨灰与事先准备好的花瓣混合,母亲抓起一把玫瑰花瓣撒向海面,粉色的花瓣随着骨灰在碧蓝的海水中晕开,像一群温柔的蝴蝶飞向深海。同行的张阿姨特意带了父亲生前常听的京剧磁带,当《智取威虎山》的选段在海风里飘散时,几位老人跟着轻轻哼唱,泪光里竟有了笑意。
让我意外的是海葬后的纪念方式。民政部门会为每位逝者颁发海葬证书,证书编号对应的经纬度坐标可以在专用APP上查询,输入编号就能看到那片海域的实时天气和海浪图。今年清明,我们通过APP"云祭奠"时,屏幕上恰好飘过一群海鸥,母亲突然说:"你外公年轻时总说要当海军,现在倒是真的'远航'了。"更贴心的是,海葬服务中心每年会组织两次集体悼念活动,上个月我们收到邀请函,邀请家属参加春分海上放生仪式,将黄色的小雏菊和鱼苗一起放入当年的海葬海域。

归航时,夕阳将海水染成琥珀色。甲板上,有位老先生正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,他说要把今天的海色写下来,贴在书房代替传统的牌位。母亲把外公草帽上的银杏叶取下来夹进日记本,首页写着:"海是倒过来的天,你看,星星都浮在水面上了。"原来最好的告别,不是将故人困在方寸墓碑里,而是让生命化作浪花里的星光,在潮起潮落间,与世间万物重逢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