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整理母亲遗物时,我在她的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用铅笔写着"愿归大海,随波而安"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意识到需要认真对待她生前常提起的海撒心愿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我对海撒的具体流程一无所知,更不知道北京的海撒办公室在哪里,有几个。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,我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寻访之旅。
最初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,各种零散的联系方式让我有些迷茫。有的说在民政局,有的说归殡葬管理处管,甚至还有人提到必须去天津办理。直到拨通北京市民政局的咨询电话,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后我才明白,北京确实设有专门负责海撒事务的办公点,而且不止一个。他们建议我先通过官方渠道确认最新的办公信息,避免跑冤枉路。

经过多番核实,我了解到目前北京主要有三个官方指定的海撒服务办公室。西城区的办公点位于白纸坊街道附近,主要负责中心城区的业务咨询;海淀区的办公室则靠近香山,周边有不少陵园服务机构可以协同办理;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州区的办公点,那里不仅有专门的休息室,墙上还挂满了历年海撒活动的照片,工作人员会详细讲解不同季节的海况和航行路线。每个办公室都配有民政部门认证的专员,提供从材料审核到登船仪式的全流程指导。

第一次去西城区办公室时,我特意带上了母亲的身份证和死亡证明。接待我的王大姐是位有着十年经验的老员工,她没有直接拿出表格让我填写,而是先泡了杯热茶,轻声问起母亲的生平。当我说起母亲退休前是生物老师,总爱带着学生去海边观察潮汐时,王大姐笑着说:"很多选择海撒的老人都像您母亲这样,对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。"这种人性化的沟通让原本沉重的事务变得温暖起来。她详细介绍了办理流程:先提交申请材料,审核通过后选择海撒日期,然后等待通知参加集体出海活动。
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,我发现每个办公室的服务各有侧重。海淀区办公室会定期举办海撒政策说明会,适合像我这样对流程完全不了解的家属;通州区办公室则提供一对一的材料预审服务,避免了多次往返的麻烦。让我意外的是,所有基础服务都是免费的,包括骨灰盒的降解容器和登船费用,只有少数个性化需求需要额外付费。工作人员告诉我,近年来选择海撒的北京市民逐年增加,仅去年就有两千多份申请,所以建议至少提前三个月预约登记。
如今母亲的心愿已了,每次路过什刹海,看着湖面波光粼粼的样子,我总会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,在渤海湾的甲板上,工作人员轻声念着悼词,洁白的花瓣与骨灰随着海风融入蔚蓝的大海。这场寻访之旅不仅让我完成了母亲的遗愿,更让我理解到海撒不是终点,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的开始。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需求,建议直接联系各区的民政服务热线,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推荐最合适的办公点,让这份最后的告别更加从容体面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