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前,家里的老爷子走了。临走前他拉着我的手说:“别给我买墓地了,占地方,把骨灰撒进大海吧,我这辈子没见过真正的大海,也算圆个愿。”我和家里人商量后,决定尊重他的遗愿。只是心里没底,总觉得这种“新形式”的葬礼会不会更贵——毕竟传统墓地的费用我们都知道,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,海葬这种听着“洋气”的方式,会不会反而成了负担?

揣着这个疑问,我先去了社区的殡葬服务站。工作人员听完我的需求,给了我两家合作的海葬服务机构联系方式,“现在海葬是趋势,国家也鼓励,费用其实比你想的低。”我半信半疑,先打了第一家机构的电话。接电话的大姐挺实在,上来就说:“基础服务费2000块,包含从殡仪馆取骨灰、海葬仪式主持、骨灰撒放,还有一艘专用的海葬船。”我追问:“就这些?不用额外给船员或者工作人员钱吗?”大姐笑了:“不用,这2000块是明码标价的‘包干费’,包含了从骨灰交接、船只调度到仪式主持的所有基础服务,没有隐形消费。”

鞍山海葬需要多少费用-1

挂了电话我又跑了趟另一家机构,想对比看看有没有差异。这家除了基础服务费,还提到了“骨灰盒”的选择。“如果用我们提供的降解骨灰盒,300块一个,玉米淀粉做的,扔海里三个月就化了,环保。要是家属自己准备,只要材质符合降解标准,也能自带,那就省了这笔钱。”我想起老爷子生前总说“别搞那些虚的”,果断选了基础款降解盒。另外还问到了家属陪同的费用:“一艘船能坐20个家属,每位200块,包含往返船票和简餐。要是家属少,比如就三五个人,也按人头算,不强制包船。”我家算上亲戚大概10个人,这部分就是2000块,加上基础服务费和骨灰盒,初步算下来4300块。

正觉得“还行,比买墓地便宜多了”,社区工作人员又提醒我:“别忘了申请政府补贴!鞍山从2020年就有海葬补贴政策,本地户籍的逝者,家属拿着死亡证明、海葬服务合同这些材料,能去民政局领3000块补贴。”我赶紧要了申请表,填的时候发现补贴范围还挺宽:不管是在哪个机构办的海葬,只要是正规登记的服务,都能申请,而且审核很快,材料交上去一周就到账了。这么一算,4300块减去3000块补贴,实际花了1300块,比我最初预估的“上万块”少了一大半。

办手续的时候还学到个小细节:海葬得提前15天预约,得带逝者的身份证、死亡证明、家属户口本这些材料,要是逝者是退役军人或者有特殊贡献的,补贴还能多领500块。真正到了海葬那天,船开出去一个多小时,到了指定海域,工作人员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,家属轮流撒进海里。海风挺大,带着点咸腥味,看着骨灰顺着花瓣慢慢沉进蓝色的海里,我突然觉得:这不是“结束”,而是老爷子以另一种方式“回家”了——回到他没见过的大海里,也回到了我们心里。

现在再有人问我“鞍山海葬贵不贵”,我总会说:“钱真不是主要的,关键是这种方式既圆了老人的愿,又给子孙后代留了片干净的土地。算上补贴,普通家庭完全能承受,而且整个过程简单又庄重,比挤在墓园里烧纸磕头,更像对逝者的‘尊重’。”毕竟,最好的纪念,从来不是花了多少钱,而是记住那份爱与牵挂,顺便给地球少添点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