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在黄海之滨完成了父亲的海葬仪式。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沉入湛蓝的海面,一群海鸥突然从云层中俯冲而下,掠过波光粼粼的浪花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父亲坚持要将骨灰撒入大海的决定,藏着比传统墓葬更深远的生命哲思。

父亲退休前是远洋货轮的船长,大半辈子与大海为伴。他常说甲板上看日出时,会觉得人类的生命就像浪花,短暂却能折射阳光的璀璨。2018年他被确诊肺癌后,第一次认真和我讨论身后事:"别买墓地,把我撒进长江入海口,让我跟着洋流看看年轻时没去过的北极。"当时我只当是老人的玩笑话,直到去年整理他的航海日志,才发现扉页上早已写着海葬申请编号。

办理海葬手续时,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本绿色殡葬手册。翻开才知道海葬不仅是逝者的选择,更是对土地资源的温柔守护。手册里一组数据让我心头一震:我国每年新增骨灰墓位消耗约3000亩土地,而选择海葬的逝者,相当于为城市节约出一个小型公园的绿地。在寸土寸金的都市,当传统墓地价格节节攀升,父亲的决定竟暗含着对后辈的体恤——他不愿让子女背负沉重的丧葬负担,更不愿用冰冷的墓碑占据鲜活的土地。

真正理解海葬的深意是在今年清明。没有拥挤的墓园,没有烧纸的烟尘,我带着母亲在海边铺开父亲最爱的海图。海风送来咸湿的气息,母亲指着洋流图轻声说:"你爸现在应该到纽芬兰渔场了,那里有他念叨了一辈子的鳕鱼群。"这种跨越时空的陪伴,远比墓碑上冰冷的生卒年月更有温度。海葬让思念摆脱了地理的束缚,当我在太平洋彼岸出差时,看到酒店窗外的浪花,就像父亲又在对我眨眼睛。

海葬(海撒)有哪些(好处)优势-1

参加过三次集体海葬仪式后,我渐渐发现这种安葬方式正在改变人们对死亡的认知。上个月的仪式上,有位90后女孩带着爷爷的骨灰来撒海,她在花瓣雨中笑着说:"爷爷生前最爱潜水,现在终于能永远和珊瑚礁做邻居了。"这种轻松的氛围让死亡不再是沉重的告别,而成为生命回归自然的浪漫旅程。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,仅去年我市就有2300多个家庭选择海葬,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5%的速度增长。

如今每次路过长江入海口,我都会带束父亲最爱的桅子花。看着花瓣随波远去,突然懂得他说的"真正的永恒不是占据土地,而是成为风、成为浪、成为滋养万物的养分"。当城市化的脚步不断蚕食着自然空间,选择海葬的人们正在用温柔的方式,为地球留下呼吸的缝隙。这种跨越生死的环保选择,或许正是人类与自然达成和解的最好方式。

海葬(海撒)有哪些(好处)优势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