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伯父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。老人临终前反复念叨,想把骨灰撒进珠江口,“跟着流水看看年轻时跑船去过的地方”。我们一开始也没底,只听说海葬比买墓地便宜,但具体要花多少钱?需要办哪些手续?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,得一点点理清楚。

后来跑了民政局和殡葬服务中心才知道,广州的海葬其实有挺多政策支持。基本服务费用里,像骨灰撒海的船运、工作人员服务费、骨灰盒(降解型)这些,政府是有补贴的,居民只要符合条件,这部分几乎不用自己掏钱。我当时特意问了工作人员,补贴对象包括广州市户籍居民,还有在广州办理火化的非户籍居民,范围还挺广。不过自费项目还是有的,比如家属登船送别,每个海葬活动会给3个免费名额,要是家里人多,超出的每人得交100到200元的乘船费。伯父生前朋友多,我们家去了5位家属,多出来的2位,每人交了150元,这部分是明码标价的,在服务中心的公示栏上就能看到。有些家庭会选鲜花伴撒,服务中心提供的降解花束有不同价位,白菊配百合的一束120元,康乃馨混搭的80元,我们选了前者,想着让老人走得更体面些。

广州市海葬需要多少费用-1

申请流程比想象中简单,就是要带齐材料。逝者的身份证、户口本、死亡证明,家属的身份证明,这些都得准备原件和复印件。我们先去伯父户籍所在的街道办填了《广州市骨灰撒海申请登记表》,街道盖章后,再拿到市殡葬服务中心审核。工作人员说,要是不方便跑线下,也能在“广州民政”公众号上预约,不过我们老一辈觉得当面问清楚更放心,就还是跑了一趟。审核通过后,会收到短信通知具体的海葬日期,一般每月有1到2次集体海葬活动,多在月初或月中,船从南沙客运港出发,航行时间大概2小时。我们约的是3月底那场,从提交材料到确定日期,前后花了10天,中间缺了一份复印件,工作人员还特意打电话提醒,没让我们多跑冤枉路。

真正到了撒骨灰那天,站在甲板上看着珠江口的浪涛,心里反而平静了。海风带着咸味,阳光洒在水面上,泛起细碎的金光。工作人员把降解骨灰盒打开,伯父的骨灰混着白菊花瓣,被缓缓撒进海里,花瓣在波浪里打着转,慢慢飘向远方。那一刻突然觉得,这比挤在拥挤的墓园里更安宁,也更符合老人“跟着流水去看看世界”的心愿。算下来,整个过程除了420元自费(2位家属乘船费300元+花束120元),没有其他隐性收费,比之前打听的墓地价格(动辄几万到几十万),确实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。现在回想起来,海葬不仅是省钱,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——回归自然,不占一寸土地,还能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“存在”。

后来跟其他家属聊天才知道,不少人选择海葬都是受长辈嘱托。有位阿姨说,她母亲是老教师,一辈子倡导环保,“说买墓地是‘占地球的便宜’,撒进海里才是真正的‘落叶归根’”。确实,这些年广州对海葬的推广越来越用心,补贴政策清晰,流程也透明,工作人员会主动告知费用明细,不会让人糊里糊涂花钱。如果家里有长辈有这样的心愿,不妨提前去街道或殡葬服务中心问问,其实没那么复杂,费用也真的可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