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海葬,是在胶东半岛的一个小渔港。那年深秋,跟着出海归来的堂叔公,在清晨的薄雾里见证了一场特殊的告别。一艘漆成蓝色的渔船静静泊在码头,甲板上的老人们捧着白瓷坛,海风吹动他们的衣角,像一群栖在礁石上的海鸥。这种把骨灰撒向大海的殡葬方式,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,正以不同的姿态延续着生命与海洋的对话。
在山东半岛的荣成、长岛等地,海葬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。当地渔民相信"大海是生命的摇篮",过世的亲人归于大海,就像回到了最初的家。每年谷雨前后,当第一网春汛鱼上岸时,渔村会集体举行海葬仪式。逝者的骨灰用桑皮纸包裹,放入掏空的葫芦里,由长子抱着踏上渔船。船到指定海域,全家人跪在甲板上,船长用渔家号子唱着悼词,葫芦顺着船舷滑入海中时,总会有成群的银鲳鱼围拢过来,老人们说这是大海派来的接引使者。
东南沿海的舟山群岛,保留着更具仪式感的"骨灰撒海"习俗。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,自古就是渔民心中的圣洁海域。这里的海葬仪式要先到不肯去观音院请一张平安符,将骨灰与海盐、五谷混合装入陶罐。当渔船驶到莲花洋中心,道士会点燃三炷清香,念诵《往生经》,亲属们则往海里抛洒用麦麸做的"引路鱼食"。最特别的是,每个陶罐都要系上一串牡蛎壳,当地人认为这种生长在礁石上的贝类,能让逝者的灵魂找到安稳的栖息之所。

在闽南的泉州、漳州一带,海葬与"做功德"的民俗紧密结合。晋江深沪渔港的"海葬三日祭"尤为隆重,第一天要请法师在家中设坛诵经,第二天亲属们抬着灵位绕渔港一周,第三天凌晨出海撒骨灰。撒灰时必须由儿媳撑着红布伞,儿子将骨灰拌入海沙缓缓撒出,同时往海里投放一百只纸扎的"巡洋船"。当地老人常说:"陆地埋骨占三分地,大海归魂护万顷波",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念,让海葬习俗在闽南代代相传。
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,现代海葬在传统基础上有了新发展。从大连的渤海湾到深圳的大鹏湾,各地民政部门推出的公益海葬服务,让更多人选择这种绿色殡葬方式。去年在厦门参加的一场集体海葬中,我看到既有遵循古礼的渔家后代,也有带着孩子来送别的年轻家庭。当洁白的花瓣与骨灰一起融入蔚蓝海面,远处的白海豚跃出水面,仿佛在演绎一场跨越生死的生命礼赞。这种承载着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殡葬习俗,正让大海成为连接人间与永恒的温柔纽带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