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爷爷走后,家里人在安葬方式上犹豫了很久。姑姑说想选块墓地,每年能去看看;爸爸却提到爷爷生前总说“人从土里来,回海里去也挺好,省地方”。最后我们决定试试海撒,可北京的骨灰海撒到底要去哪里呢?这个问题成了我那段时间跑民政部门最常问的话。

第一次走进区民政局的殡葬服务窗口时,我还有点拘谨。工作人员是位五十多岁的大姐,看我手里攥着爷爷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,没等我开口就递来一杯热水:“是想咨询海撒吧?现在不少年轻人选这个,环保又省心。”她告诉我,北京的骨灰海撒不是随便选片海就行,得是民政部门指定的海域,“咱们北京的海撒都是统一组织的,一般去渤海湾那边的专属海域,离天津港不远,坐船两小时左右就能到。”她翻出一张海域示意图,指着地图上标注的蓝色区域说,“这片海水流平稳,生态环境好,是经过专家评估的,既尊重自然也尊重逝者。”

办手续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。提前在“北京民政”公众号上预约,提交了家属关系证明和逝者的火化证明,一周后就收到了确认短信。预约那天是个周三,我特意请了假陪爸爸去现场核验材料。窗口的小伙子一边核对信息一边说:“现在海撒是免费的,连船费、骨灰盒降解处理都不用花钱,国家鼓励这种生态安葬方式。”爸爸在一旁听得直点头:“老爷子要是知道国家这么支持,肯定更高兴了。”我们选了三月的海撒批次,正好是爷爷的生日,想着用这种方式陪他过最后一个“生日”。

海撒那天起了个大早,在指定码头集合时,已经有十几户家庭在等候。大家脸上都带着肃穆,偶尔有人小声交流着准备的鲜花和悼词。九点整,白色的海撒船缓缓驶离港口,船尾拖着两道白色的浪花。甲板上,工作人员给每户发了一个可降解的骨灰袋,爸爸小心翼翼地把爷爷的骨灰倒进去,我注意到袋子上印着淡蓝色的海浪图案。“等会儿船到指定海域,会有广播通知,家属按顺序到船尾撒放。”船长拿着喇叭叮嘱,“撒的时候别站太靠边,注意安全。”

北京骨灰海撒到哪里-1

船开了两个多小时,广播里传来“即将到达海撒海域”的通知。我扶着爸爸走到船尾,海风带着咸味扑在脸上,远处的海平面和天空连在一起,蓝得让人心里发空。工作人员先撒了一把花瓣,粉色的康乃馨随着海风飘向海面。轮到我们时,爸爸颤抖着打开骨灰袋,我伸手帮他托着袋底,灰白色的骨灰顺着海风扬出去,像细碎的雪花落在蓝色的海面上,很快被浪花卷走。那一刻,爸爸突然说了句:“爸,您看这海多大,以后想您了,我就来海边坐坐。”周围有人开始小声啜泣,也有人望着大海轻声念着悼词,海风吹散了声音,却把思念揉进了海浪里。

回来的路上,同船的一位阿姨跟我们聊天,说她母亲十年前就选了海撒,“每年清明我都来海边走走,总觉得她没走远,就像变成了海里的一朵浪花,一片贝壳,还在陪着我们。”爸爸听着没说话,只是望着窗外掠过的海鸥,嘴角慢慢有了笑意。现在每次路过海边,我都会想起那天的海,想起爷爷的骨灰融入大海的瞬间。原来生命的终点不是消失,而是换一种方式存在——在潮起潮落里,在海风鸟鸣中,在每一个思念他的人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