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陪表哥去青岛参加了一场海葬仪式。当洁白的花瓣随着骨灰一同落入黄海时,旁边有位阿姨轻声问:"你们选的是撒海还是坛葬?"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意识到,原来海葬并非只有一种形式。后来跟着殡葬服务人员了解才知道,海葬主要分为骨灰撒海和骨灰坛海葬两种,它们各有各的讲究,也承载着不同家庭对逝者的思念。
骨灰撒海是我们最常听说的方式。那天同行的三十多个家庭里,有近八成选择了这种形式。工作人员会先用可降解的纱布将骨灰分装成小袋,家属们依次登上甲板,在指定海域将骨灰撒向大海。我注意到很多家属会提前准备花瓣、菊花瓣,甚至有人带来逝者生前喜欢的茶叶。当表哥将姑父的骨灰与金黄的桂花一起撒入海中时,海风突然转向,带着桂花香拂过每个人的脸颊,仿佛逝者在用这种方式回应亲人的思念。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完全融入自然,骨灰中的无机物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,就像工作人员说的:"生命从自然中来,最终回到自然中去。"
而骨灰坛海葬则是另一种安静的归处。在仪式现场的另一侧,几位家属正将印着海浪图案的陶坛轻轻放入专用投放装置。这种陶坛采用特殊材质制作,在海水中浸泡3-6个月就会自然降解。负责引导的张师傅告诉我,选择坛葬的家庭大多希望亲人能有个"安身之所",尤其是老一辈人观念里讲究"入土为安",可降解坛既能满足回归大海的心愿,又保留了传统殡葬的仪式感。他指着远处一块海域说,那里水深超过50米,海底是细软的泥沙,专门划定为坛葬区域,每年清明都会有家属乘船来此"探望"。
两种海葬方式虽然形式不同,但都遵循着环保理念。无论是直接撒海还是使用可降解坛,最终都会让骨灰与海洋生态融为一体。我在殡仪馆的宣传册上看到一组数据:一具传统土葬棺木需要消耗0.5立方米木材,而海葬整个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仅为土葬的1/20。现在沿海城市大多提供免费海葬服务,包括专用船舶、礼仪服务和纪念证书,有些地方还会在陆地建立海葬纪念碑,刻上逝者的名字供家属缅怀。
参加完那场海葬后,我对"落叶归根"有了新的理解。当轮船返航时,夕阳将海面染成金红色,几位老人站在甲板上轻声歌唱,那是逝者生前最爱听的《军港之夜》。或许对逝者而言,重要的不是以何种方式回归大海,而是活着的人能带着思念继续好好生活。海葬不是终点,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的开始,就像那片海永远涌动,那些爱也永远不会消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