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三月,奶奶在睡梦中走了。她生前总说自己是“海边长大的娃”,老家在山东威海,一辈子最爱看海浪拍打礁石的样子。临终前她拉着我的手,声音轻得像羽毛:“别给我买墓地,占地方。把我撒进大海,跟着浪花走,多自在。”

奶奶走后,一家人围在客厅商量后事。大伯叹着气说:“现在城里墓地贵得吓人,可撒海……北京让不让啊?别到时候手续不全,白忙活。”我心里也打鼓,掏出手机想搜政策,却发现网上信息杂七杂八,有的说“早停了”,有的说“要关系”,越看越糊涂。

北京现在骨灰还让撒海吗-1

第二天一早,我揣着奶奶的死亡证明复印件,去了家附近的街道殡葬服务站。穿蓝色制服的张姐听完我的来意,递过一杯热水:“小伙子别急,北京一直鼓励骨灰撒海,这是生态安葬的一种,政府还支持呢。”她翻开桌上的宣传册,指着“北京市骨灰海撒服务指南”说:“你看,2023年民政局就发过通知,海撒不仅允许,还纳入惠民殡葬补贴范围,每例能领4000块呢。”我凑近看,上面写着“自愿申请、免费服务、统一组织”,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。

办手续比想象中简单。张姐说需要准备奶奶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所有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和关系证明,还有一份全体亲属签字的《骨灰海撒申请书》。“现在不用跑民政局,我们服务站就能代办,材料齐了十个工作日就能批下来。”她还提醒,每年春秋两季有固定的海撒班次,春季一般在四月,秋季在十月,都是选风浪小的日子,船是民政局指定的‘海撒号’,能坐三十多个人。

四月中旬,我们接到了通知,海撒定在22号上午。那天早上七点,我们一家五口在天津港码头集合,和其他二十多个家庭一起登船。船缓缓驶离港口,海风吹散了清晨的薄雾,远处的海岸线慢慢变成一条细线。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白色的菊花瓣和可降解的骨灰盒,盒子上系着蓝丝带。广播里响起轻音乐,一位穿白大褂的礼仪师轻声说:“请家属们到甲板集合,我们准备开始仪式。”

我抱着奶奶的骨灰盒,盒子很轻,像她晚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手。走到甲板上,阳光洒在海面上,碎成一片金箔。礼仪师引导我们排成队,轮到我们时,我和爸爸一起打开盒子,抓起一把骨灰,随着“一、二、三”的口令撒向大海。骨灰混着菊花瓣落入水中,瞬间被浪花卷走,像一群银色的小鱼游向深海。妈妈哽咽着说:“妈,您看这海多大,以后再也不用挤在小格子里了。”

回程的船上,邻座的阿姨抹着眼泪笑:“我家老伴儿是老海军,这下算是‘归队’了。”我望着窗外,突然想起奶奶教我唱的童谣:“大海啊大海,是我生长的地方……”原来所谓的离别,不是消失,而是换一种方式相守。

现在想起那天的海,心里是暖的。北京的骨灰撒海,从来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,而是给逝者最后的温柔,给生者最妥帖的慰藉。它让大海成为永恒的墓园,让思念随着潮汐,从未远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