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着母亲完成了外公的遗愿——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。这个决定最初让全家犹豫了很久,但外公生前总说喜欢大海的辽阔,最终我们还是选择通过海撒让他以另一种方式获得安宁。这段经历让我对北京市的海撒流程有了真切的了解,希望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参考。
最初接触海撒是在街道办的殡葬咨询窗口。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一本绿色封面的手册,里面详细介绍了海撒的政策和流程。原来北京市从2019年起就推行了生态安葬补贴政策,海撒服务不仅全程免费,还能申请丧葬补贴。我们提前准备了外公的身份证、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等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,在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完成了登记。工作人员特别提醒我们,海撒需要至少提前两周预约,每月的出海时间通常安排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,具体日期会根据潮汐情况调整。
登记后的第十天,我们接到了确认出海的电话。按照指引,我们在约定的清晨来到了位于塘沽港的码头。现场已经有二十多个家庭等候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肃穆的神情。工作人员穿着深蓝色制服,轻声引导大家登船。船舱里准备了鲜花和简易的祭台,墙上挂着"海纳百川,生命永续"的木牌。开船前,一位经验丰富的礼仪师为我们讲解注意事项:骨灰盒需要提前换成可降解材料,撒海时要注意风向,仪式全程大约持续两个小时。
当轮船驶离港口四十分钟后,广播里传来温和的提示音。我们来到甲板上,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颊。工作人员按照登记顺序引导家属走到船尾,母亲抱着外公的骨灰盒,手指轻轻摩挲着盒面上雕刻的浪花图案。礼仪师主持了简短的告别仪式,没有哀乐,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自然声响。当母亲颤抖着将骨灰撒向大海时,成群的海鸥突然从船舷两侧飞过,仿佛在为逝者引路。那一刻,我忽然理解了外公对大海的眷恋——生命真的能融入永恒的流动。
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为每个家庭发放了海撒纪念证书和一瓶海水。证书上烫金的文字写着"大海永志,生命如歌",瓶中的海水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芒。母亲将海水小心地收进行李箱,说要带回家放在书房的窗台上。现在每次看到那瓶海水,我都会想起那个平静的清晨,想起外公终于实现了与大海相伴的心愿。北京市的海撒服务让这场告别变得庄重而温暖,既守护了逝者的尊严,也给予了生者慰藉。如果您的家人也怀有对大海的向往,不妨了解一下这项既环保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安葬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