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4月17日清晨,我和妹妹拎着简单的行李站在小区门口等大巴,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印着“2021年北京市骨灰海撒公祭仪式”的通知单。天刚蒙蒙亮,风里裹着点儿海的咸腥气,像母亲生前总念叨的“春天的海,带着潮气,却不冷”。她走的时候是去年冬天,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说:“别把我埋在土里,怪闷的。把我撒进海里吧,我喜欢看浪。
大巴缓缓驶入码头时,晨光刚好刺破云层。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,大多是和我们一样的家属,手里捧着白色或黄色的菊花,有的老人把花贴在胸口,有的年轻人低头刷着手机里逝者的照片。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轻声引导:“请大家先到签到处登记,领取纪念证书和环保袋。”我接过证书,封面上印着银色的海浪图案,旁边一行小字:“生命如浪花,归于大海,亦永恒。”
登船后才发现,这艘叫“安宁号”的船不算大,甲板上却收拾得格外整洁。正中央摆着长桌,铺着深蓝色绒布,上面立着“2021年北京市骨灰海撒公祭仪式”的木质牌位,旁边是两个银色的 urn 架——后来才知道,那是统一放置骨灰盒的地方。船缓缓驶离码头时,有人走到船舷边,望着渐渐变小的岸线发呆,海风吹乱了他的头发,像要把什么心事也吹散似的。
上午9点整,仪式正式开始。先是默哀,汽笛长鸣的那一刻,甲板上瞬间安静下来,只有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,一下下,像母亲以前哄我睡觉时轻拍的节奏。默哀结束后,主持人用带着哽咽的声音说:“我们带着对亲人的思念,送他们最后一程。海是生命的起源,也是灵魂的归宿……”接着是献花环节,我们把菊花放在船头的花台上,花瓣被风吹得微微颤动,有几片飘到海里,引得一群海鸥低空盘旋。
最让人动容的是撒骨灰的环节。工作人员按顺序叫号,我和妹妹抱着母亲的骨灰盒走到指定位置。盒子是母亲生前自己挑的,米白色,上面刻着小小的茉莉花——她最爱的花。打开盒盖时,里面混着我偷偷放进去的她织了一半的毛衣线头,浅灰色的,软软的。妹妹蹲下身,对着盒子轻声说:“妈,您看这海多大,比咱家阳台看见的湖大多了。”我抓起一把骨灰,混着几片茉莉花瓣,顺着工作人员指引的方向撒向海面。白色的骨灰在阳光下像细碎的雪,慢慢落入深蓝的海水里,没等我们看清,就被浪花轻轻接住,消失在粼粼波光中。
仪式结束时,船已经驶出很远,回头望,海岸线只剩下一条模糊的线。甲板上有人开始小声交谈,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说:“我老伴儿是海军,守了一辈子海,现在终于能‘回家’了。”旁边的大叔点点头:“比占着一块墓地好,大海多敞亮,他在这儿能‘看’到全世界的海。”我摸着口袋里的纪念证书,突然想起母亲生前总说:“人这一辈子,来的时候哭着,走的时候该笑着。”此刻看着这片望不到边的海,我好像真的看到了她的笑容,像小时候她带我去海边捡贝壳时那样,明亮又温暖。
回去的路上,大巴里很安静,有人靠着窗户睡着了,有人低头摩挲着纪念证书。妹妹靠在我肩上说:“哥,妈应该挺开心的吧?”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树影,风从车窗缝钻进来,带着阳光的味道。2021年的这场海撒公祭,没有哀乐低回的压抑,没有墓碑前的沉重,只有海的辽阔和生命回归自然的宁静。原来告别可以这样温柔——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种开始,就像海浪退去又涌来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