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清明,我和家人站在大连港的甲板上,海风裹着咸腥味扑在脸上。父亲的骨灰装在可降解的坛子里,母亲颤抖着把它捧在怀里,坛身刻着他生前最爱的那句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。当坛子沉入海中,白色的骨灰随着水流散开,像一群受惊的银鱼游向深海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我们以为“让他回归自然”的决定,或许会在未来的岁月里,悄悄影响着我们这些活着的人。
骨灰撒海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绿色殡葬方式,被许多人视为“挣脱土地束缚”的新选择。但对后代而言,它带来的影响往往藏在那些“看不见”的细节里。最直接的是情感上的“失重感”。传统祭扫时,我们会带着父亲爱吃的青团去墓地,擦拭墓碑上的灰尘,对着照片说说话,仿佛他只是换了个地方生活。可撒海之后,每次站在海边,看着无垠的海面,总觉得少了一个“具体的坐标”。母亲常说:“风一吹,连他最后待过的地方都找不到了。”这种“无处凭吊”的失落,很容易在代际间传递——我十岁的侄女曾问:“爷爷变成大海的一部分了,那我以后想他了,该去哪里看他呀?”
比情感更现实的,是流程不规范可能埋下的隐患。我们当初选择的机构号称“专业可靠”,可事后才发现他们未提供完整的撒海证明,也没告知我们需要在民政部门备案。前阵子整理父亲遗物时,母亲突然想起要找撒海的相关文件,翻遍了抽屉只找到一张模糊的收据。后来咨询律师才知道,如果没有正规的撒海协议和民政部门出具的《骨灰撒海登记证》,未来若涉及遗产继承、亲属关系证明等问题,可能会因“无法证明骨灰去向”陷入纠纷。更让人后怕的是,市面上有些机构为了降低成本,使用非环保材料的骨灰坛,虽然宣传“可降解”,实则需要数年才能分解,若撒海区域未经审批,还可能违反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,让后代无意间背负法律风险。
其实这些影响并非无法规避,关键在于提前做好“双向准备”。流程上要选对机构,确认其是否具备民政部门颁发的殡葬服务许可证,签订协议时明确要求提供撒海时间、经纬度、见证人信息等详细记录,并索要民政部门备案的证明文件。我后来帮母亲补办手续时,正规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,现在很多地方都推出了“撒海纪念证书”,上面不仅有具体信息,还能扫码查看撒海时的视频,这让“无形的凭吊”有了有形的依托。情感上则需要提前沟通,尤其要考虑长辈的感受。当初我们决定撒海前,母亲一度反对,觉得“对不起祖宗”,后来我们带她去参观了公益撒海纪念墙,看到墙上刻着许多名字,旁边摆着鲜花和手写的卡片,她才慢慢理解:“原来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得。”
更重要的是用“新载体”延续记忆。父亲生前喜欢摄影,我们把他的照片、视频和撒海时的故事做成了一本纪念册,侄女在扉页画了一幅“爷爷和大海”的画,画里他坐在鲸鱼背上,手里拿着相机。每次家庭聚会,我们都会翻一翻这本册子,讲一讲他的趣事。母亲说:“现在我不觉得他‘消失’了,他只是换了个更大的家,而我们把他的故事装进了这本册子里,走到哪里都能带着。”骨灰撒海或许改变了“安放”的形式,但爱与记忆的传承,从来都不只需要一块墓碑。
如今再去海边,我会带一小瓶父亲生前种的薄荷,撒在他撒海的那片海域。海风掠过,薄荷的清香混着海腥味,像他从前站在阳台上喊我吃饭时的味道。我渐渐明白,所谓“防范”,不仅是规避流程上的风险,更是学会在新的殡葬方式里,为记忆找到新的锚点——让大海成为他的归宿,让爱成为我们后代之间,永不沉没的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