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带着母亲的骨灰登上了前往渤海湾的海撒船。海风裹着咸涩的气息掠过甲板,看着父亲将花瓣与骨灰一同撒向湛蓝的海面,忽然明白这场与大海的约定,需要的不仅是勇气,更要做好周全的准备。
决定海撒前,我们用了三个月时间咨询相关事宜。首先要联系正规的海撒服务机构,他们会提供包含海事部门审批文件的全套手续,这是确保整个过程合法合规的基础。记得当时工作人员特别提醒,需要准备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原件,以及所有直系亲属签字的同意书。这些文件最好提前复印三套,分别交由不同家属保管,避免登船前出现遗漏。

出海前的物品准备比想象中繁琐。母亲生前喜欢白色玫瑰,我们特意选购了带着晨露的花束,却在出发前夜发现普通塑料袋包装不环保。后来改用可降解的棉麻布袋,既符合海撒的生态理念,也让花瓣入水时能自然散开。骨灰盒需要提前请殡仪馆工作人员协助取出,装入机构提供的降解容器中,这样撒放时不会造成海洋污染。同行的妹妹还准备了便携香案,折叠式的设计既不占空间,又能让我们在甲板上完成简单的追思仪式。
选择合适的出海时机也很关键。咨询多位老船员后,我们避开了夏季台风多发期和冬季寒潮季,最终定在十月下旬的大潮日。这类日子海水流动性强,能更快完成骨灰的自然融合。登船当天要注意天气预报,若风力超过五级,船只会临时停航。我们同行的八位亲属中,有两位老人提前服用了晕船药,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很明智——两小时的航程里,确实有人出现了明显的晕船反应。
海撒现场的情绪管理同样重要。当工作人员提示"准备撒放"时,父亲的手抖得几乎握不住容器。这时船长递来的木柄撒灰器帮了大忙,加长的手柄让撒放动作更平稳,也避免了骨灰被海风回吹。我们按照事先商量好的顺序,每人持一捧花瓣依次撒入海中,既让每位亲属都能参与告别,又维持了现场的秩序。返航时,机构赠送的纪念册派上了用场,大家在空白页写下想对母亲说的话,这种集体创作的纪念方式,让悲伤中多了些温暖的力量。

如今每次看到海边的贝壳,我总会想起母亲融入大海的那个清晨。这场特殊的告别教会我们,真正的缅怀不在于形式的盛大,而在于每个细节处的用心准备。从法律手续到环保细节,从天气选择到情绪疏导,这些看似琐碎的准备工作,实则是对逝者最深切的尊重,也是生者走向释然的必经之路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