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春天,父亲走后第三周,我站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台前,第一次认真打听海葬的费用。此前总听人说海葬是"生态葬",以为会很便宜,真正着手办理才发现这里面有不少门道。
记得那天接待我的王姐递来一杯热水,轻声说现在北京海葬有两种服务模式。基础公益型是由民政部门组织的集体海葬,家属只需承担骨灰盒和乘船相关费用,加上政府补贴后实际花费不到一千元。但这种需要排队等船期,每年春秋两季各有固定班次。而我们最终选的是定制服务,包含专属登船仪式、骨灰降解容器和纪念证书,全程下来花了三千八百元。
办理手续时才发现,海葬费用的构成比想象中透明。殡仪馆的价目表上列得很清楚:骨灰运输费300元,专业礼仪服务费800元,环保骨灰盒680元,还有乘船保险和鲜花祭品等杂费。让我意外的是政府补贴政策,凭火化证明能申请2000元补助,相当于实际支出打了对折。王姐说现在选择海葬的家庭越来越多,去年仅朝阳区就有三百多户,补贴政策也在逐年优化。
最难忘的是出海那天。清晨六点半,我们捧着父亲的骨灰盒登上银灰色的海葬船。船上有二十多个家庭,大家彼此点头致意,没有喧嚣只有肃穆。当工作人员指导我们将装着骨灰的降解罐放入海中,看着它缓缓沉入碧蓝的海水,突然觉得这比拥挤的墓地更让人心安。同行的张阿姨说她给老伴选海葬,除了费用实惠,更看中这片海域每年都会组织追思活动,"就像他只是去远方旅行了"。

回来的路上,我算了笔账:从最初担心负担不起,到实际花费两千多元完成整个仪式,比传统墓地动辄几万的费用确实减轻不少压力。更重要的是,父亲生前总说喜欢大海的辽阔,如今看着骨灰随洋流融入自然,这种归于天地的安宁,或许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。现在每次路过海边,仿佛还能听见父亲年轻时讲述航船故事的笑声,这或许就是海葬留给生者最珍贵的礼物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