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走的那天是深秋,梧桐叶落了满地。整理他遗物时,我在旧皮夹的夹层里翻到一张泛黄的纸条,是他十年前写的:"身后事从简,骨灰撒入大海,不立碑,不占土。"字迹歪歪扭扭,却透着一股执拗——那是他年轻时在海边当渔民,对大海的执念。
作为家里的长孙,这事自然落在我头上。可我盯着那张纸条发了半天愣:海葬?这词儿听着挺"新潮",手续会不会比传统土葬还麻烦?毕竟土葬有村里老人指点,海葬谁懂啊?

头两天我在网上搜"海葬手续",跳出的信息把我看晕了。有的说要先去民政局开证明,有的说必须找殡葬公司,还有人说材料得准备一沓,少一样就得跑断腿。我越看越慌,甚至跟我妈说:"要不咱还是按老规矩办吧?"我妈却指着爷爷的照片:"你爷爷等了十年,咱不能让他失望。"

后来我想起社区网格员小陈,上次家里办准生证就是她帮的忙。打过去电话,她倒是干脆:"你直接找区里的殡葬服务中心,他们有专门的海葬服务窗口,我把电话发你。"

第二天一早,我揣着爷爷的身份证复印件、死亡证明和火化证,忐忑地走进了殡葬服务中心。一进门就看见"海葬服务专窗"的牌子,窗口后的大姐抬头笑了笑:"来办海葬的吧?先填张申请表。"表格很简单,无非是逝者信息、家属联系方式、选择集体海葬还是单独海葬——集体的便宜,还能和其他逝者家属一起出海;单独的贵点,但仪式更私密。我选了集体的,爷爷生前就爱热闹。
"材料带齐了吗?"大姐接过表格问。我把准备好的文件递过去,她翻了翻:"身份证复印件、死亡证明、火化证都齐了,再补个家属关系证明就行,户口本也行。"我这才想起户口本落在家里,正想道歉,大姐摆摆手:"没事,你拍个户口本首页和你的那页发我微信,我先帮你登记,材料下次补齐就行。"
预约出海的日子定在半个月后。那天早上,我们一家五口跟着殡葬服务中心的车到了码头。船不大,却收拾得干净,甲板上摆着鲜花和香炉,二十多个家属分散站着,没人喧哗。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朵白菊,轻声说:"等会儿到了指定海域,会有广播提示撒骨灰,你们跟着做就行。"
撒骨灰的时候,我蹲在船边,看着白色的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海面,像一群银色的鱼游向深海。海风带着咸味吹过来,我忽然想起爷爷说过:"大海才是最好的归宿,潮涨潮落,生生不息。"
回来的路上,我妈握着我的手说:"原以为这么折腾,没想到这么顺。"我也松了口气——从填表到出海,前后跑了两趟服务中心,材料准备的都是常规文件,工作人员全程有问必答,甚至连出海当天的晕车药都备好了。
其实海葬的手续,说复杂也复杂,说简单也简单。复杂的是你没找对地方,听了太多道听途说;简单的是现在政府早就把流程理顺了,正规机构会把每一步都讲清楚。就像那位窗口大姐说的:"现在都提倡绿色殡葬,海葬手续简化了不少,你们年轻人别怕麻烦,逝者的心愿,咱们得帮着圆了。"
所以如果你问我"海葬服务的手续复杂吗",我会说:只要找对正规渠道,提前问清楚材料清单,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大海。毕竟比起让逝者魂归心愿之地,多跑两趟路,又算得了什么呢?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