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爷爷走的那天,天气特别好,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,在他床头的相框上落了一层暖光。相框里是他六十岁时在青岛海边拍的照片,穿着白衬衫,笑得眼角都是皱纹。他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,气若游丝却很清晰地说:“等我走了,把我撒到海里去,省得占地方,还能看看世界。”当时只觉得心酸,后来真的开始准备这件事,才发现“撒海”远不止一句简单的愿望,背后藏着不少需要仔细琢磨的条件。
最先要弄明白的是法律和政策上的“能不能”。之前总以为撒海是“私事”,只要家属同意就行,查了资料才知道,我国对骨灰处理有明确规定,撒海并不是随便找片海就能撒的。根据《殡葬管理条例》,骨灰处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,禁止在公共场所、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地方抛撒骨灰。而海洋作为公共资源,更需要遵守《海洋环境保护法》,不能随意向海洋排放污染物——骨灰本身虽无害,但如果处理不当,比如在禁航区、养殖区撒放,或是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容器,都可能违反规定。所以正规流程里,第一步是联系当地民政部门认可的殡葬服务机构,他们会协助办理相关手续:需要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,家属的身份证明,还有一份全体直系亲属签字的同意书。有些地区还需要提前向海洋管理部门报备撒海的时间和海域,确保整个过程合法合规,既尊重逝者遗愿,也不触碰法律红线。
接着是实际操作中的“怎么做”。选对海域和时间是关键。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,撒海不能选在近海渔场、航道或者旅游景区,这些地方要么有生态保护要求,要么人流量大,容易影响他人。通常会选择远离岸边的专属海域,水深至少20米以上,这样既能让骨灰自然沉降,也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。时间上要避开台风季和恶劣天气,比如夏季的雷雨、冬季的寒潮,风浪大的时候不仅船不安全,撒海的仪式感也会打折扣。我们当时选了初秋的一个晴天,海风不大,阳光温和,船开出去一个多小时才到指定海域,整个过程很平稳。骨灰的处理也有讲究,不能直接撒原骨灰,需要用可降解的容器装着,比如玉米淀粉做的骨灰盒,或者直接将骨灰混入海水里——服务机构会提前用滤网筛掉骨灰里的骨头碎片,避免大块杂质漂浮。家属如果想放些随葬品,也得是可降解的,比如花瓣、纸钱(现在更多用鲜花代替),塑料、金属类的东西绝对不能带,这既是对海洋的保护,也是对逝者的尊重。
家属心里的“准备好”。撒海不像土葬有固定的墓碑可以祭拜,对很多家属来说,这意味着“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地方可以‘看’到逝者”。我一开始也担心奶奶接受不了,毕竟老一辈人讲究“入土为安”。但服务机构安排了一场简单的告别仪式:在船上,工作人员会准备鲜花、哀乐,让家属轮流说几句话,把想说的话“告诉”逝者。奶奶那天抱着爷爷的照片,轻声说:“老头子,你爱海,以后这大海就是你的家,我们想你了,就来海边看看。”说完反而释然了。后来才明白,撒海的意义不是“失去”,而是换一种方式让逝者“存在”——他化作了海浪,成了海风,成了我们每次看海时心里的念想。所以家属在准备阶段,除了办手续、选日子,更要和家人多沟通,聊聊逝者的遗愿,聊聊大家对“离别”的理解,提前做好心理建设,让这场告别少一些遗憾,多一些温暖。

其实从爷爷提出遗愿到真正完成撒海,前前后后准备了三个多月。过程里有过手忙脚乱,也有过犹豫,但最后站在船头,看着骨灰混着花瓣慢慢沉入深蓝的大海,看着奶奶脸上的释然,突然觉得所有的“条件”都值得——这些准备,既是对规则的尊重,也是对逝者的负责,更是对生者的安慰。如果你身边也有亲人有这样的遗愿,不妨提前了解清楚这些条件,让这场“大海的告别”,既合规又温暖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