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小在松花江边听着汽笛声长大的我,总以为蓝天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直到18岁那年看到空军招飞海报,冰封的松花江似乎都开始沸腾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,身边总有人说"咱北方人太粗犷,当不了精细活儿的飞行员",可这些话反而让我攥紧了拳头——难道北纬45度的坐标,真的会成为触碰云层的阻碍吗?

第一次参加初检就闹出不少笑话。穿着厚重羽绒服赶到医院时,南方来的招飞参谋笑着让我脱掉外套:"小伙子体格不错,就是这棉裤得换成运动服。"站在视力检测仪器前,我才知道飞行员用的C字表比普通视力表难上三倍。当医生指着最底下一行字母问方向时,零下20度都敢冬泳的我,手心却冒出了汗。后来才明白,招飞标准里从没有"地域限制"四个字,那些关于"北方人不适合"的传言,不过是对飞行职业的刻板印象。

真正让我打破偏见的是航校的王教官。这位在秦岭山脉执飞过20年的陕西老飞行员,总爱用带着秦腔的口音讲:"当年我体检时,医生说西北娃皮肤糙,可现在我的飞行小时数比谁都多。"他办公室墙上挂着各省籍飞行员的合影,东北人的爽朗、南方人的细腻、西北人的坚韧在照片里交融成同样的蓝色制服。记得第一次单飞时遇上强气流,我凭着在冰天雪地里练出的稳定手劲稳住操纵杆,耳机里传来教官的声音:"这股子稳劲儿,就是你们东北人的优势。"

现在每次驾驶客机掠过家乡的黑土地,我都会想起招飞时那位主检医生的话:"我们选拔的不是南方人或北方人,而是能在万米高空保持清醒、在紧急时刻果断决策的人。"机舱里南腔北调的乡音此起彼伏,这些年带过的学员既有来自江南水乡的细腻姑娘,也有像我一样来自白山黑水的愣小子。其实飞行最重要的不是你来自秦岭淮河哪一侧,而是能否把零下30度练就的抗寒耐力、把黄土地孕育的踏实品格,都化作仪表盘上精准的读数和云层中稳健的航线。

北方人可以当飞行员吗-1

去年冬天带新学员时,来自佳木斯的小张问我:"队长,咱东北人真能飞好精密仪器吗?"我指着舷窗外掠过的雾凇说:"你看那冰棱,在极寒里长成最美的形状。咱们北方人骨子里的韧劲,恰恰是驾驭钢铁羽翼的最好燃料。"如今越来越多的东北籍、西北籍飞行员翱翔在祖国蓝天,他们用轨迹证明:从漠河到曾母暗沙,中国的领空从不拒绝任何有梦想的翅膀,地域从来不是丈量飞行梦的标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