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接到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电话时,我正对着父亲生前最爱的那盆兰花发呆。电话那头温和的女声详细告知了本月骨灰海撒的具体安排,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办公桌上,忽然觉得那些关于告别的沉重情绪,似乎有了轻盈的出口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了解到,原来在这座繁华都市里,有这样一种宁静的方式让生命回归自然。
北京市民政局的骨灰海撒服务每年有固定的排班计划,通常会根据季节变化和海洋气候条件调整具体日期。像今年的春季批次就安排在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,每周二和周四各组织一次出海活动。负责接待的王科长解释说,选择这两个时间段主要是考虑到春末夏初的海风较为平稳,既能保证航行安全,也能让家属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告别仪式。记得当时在丰台区的殡葬服务中心办理手续时,工作人员特意拿出潮汐表,指着上面的曲线说:"我们会避开大潮期,尽量选在平潮时段出海,让骨灰能更自然地融入大海。"

办理申请的过程比想象中简单许多。只需携带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以及家属的身份证明,到户籍所在区的殡葬管理部门填写申请表即可。我是在去年冬天提交的材料,当时工作人员告诉我,由于申请人数较多,需要排队等候大约三个月。等待期间,会有专人通过电话确认出海时间,并详细说明注意事项。特别让我感动的是,他们还提供了免费的骨灰盒寄存服务,避免了家属来回奔波的麻烦。

海撒当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。清晨六点半,我们在指定码头集合,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鲜花和洁白的布幔。同行的还有另外五个家庭,大家虽然素不相识,但彼此眼神交汇时都能感受到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。当轮船缓缓驶离港口,朝阳正从海平面升起,金色的光芒洒在每个人脸上。仪式进行时,殡葬师用温和的语调引导大家默哀,然后按照家属意愿依次将骨灰撒向大海。看着父亲的骨灰随着花瓣慢慢融入蔚蓝的海水,那一刻没有想象中的悲伤,反而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。
如今再想起那天的经历,越发体会到海撒这种方式的深意。正如民政局宣传栏里写的那样:"让生命回归自然,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。"据了解,北京市自2009年推行骨灰海撒以来,已有超过五万份骨灰撒入渤海湾。这项公益服务不仅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,更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。如果你也在为亲人的后事安排烦恼,不妨拨打北京市民政局殡葬服务热线咨询,或许这场跨越山海的告别,会成为生命最温柔的句点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