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陪着母亲去办理父亲的骨灰撒海手续。在八宝山殡仪馆的服务大厅里,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地落在"生态安葬咨询台"的标牌上,工作人员递来的蓝色宣传册上印着一行小字:"让生命回归自然,让思念融入大海"。这是父亲生前反复念叨的心愿,也是我们全家经过三个月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。
办理手续比想象中简便许多。在咨询台领取申请表时,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北京市民政局的补贴政策——本市户籍居民骨灰撒海可享受免费服务,只需承担家属登船的交通费用。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逝者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、户口本以及一份由全体直系亲属签字的申请书。特别提醒我们要提前准备逝者的一寸照片,用于制作纪念证书。母亲将父亲生前最爱的那张登山照轻轻放在桌上,照片里他站在八达岭长城上,笑容像身后的阳光一样灿烂。
预约过程通过北京市殡葬服务热线完成,接线员耐心核对了材料清单,并告知最近的出海日期在一个月后。等待期间,我们按照指引购买了可降解的骨灰盒和环保花瓣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还主动联系我们,提供了心理疏导热线电话,这份意外的关怀让焦灼的等待变得温暖许多。出发前三天,我们收到了短信提醒,包含登船码头地址、集合时间以及注意事项,甚至贴心地附上了潮汐时刻表。
出海那天是个晴朗的秋日,渤海湾的风带着咸湿的气息。同行的二十多个家庭彼此默契地保持着安静,工作人员轻声引导我们依次登船。当洁白的花瓣与骨灰一同撒向湛蓝的海面,成群的海鸥突然从船舷两侧掠过,仿佛在为逝者引路。母亲将脸贴在冰凉的船舷上,轻声说:"你爸年轻时总说要去看海,现在终于实现了。"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为每个家庭颁发了烫金的海撒纪念证书,证书编号旁印着一行小字:"2023年第128次骨灰撒海公益活动"。
如今每当路过什刹海,看着夕阳在水面铺就的金色光路,我总会想起那个出海的清晨。父亲最终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自由,而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与离别和解。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生态安葬政策,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,更让生命的落幕成为一场温柔的远行。如果您也在为亲人的身后事规划,不妨走进附近的殡葬服务中心,或许会发现这种融于自然的安葬方式,能让思念获得更辽阔的安放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