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走的那个清晨,我握着他枯瘦的手,听见他用最后一丝力气说:“把我撒回海里吧。”他的声音很轻,像被海风带走的泡沫,却在我心里砸出一个沉甸甸的问号。爷爷是老渔民,一辈子在黄海的浪里讨生活,渔网磨破了三十多副,手掌上的茧子比礁石还硬。他总说大海是活的,潮涨潮落是呼吸,浪花拍岸是说话,可把骨灰撒进海里,真的可以吗?

后来我才知道,这个问题的答案,藏在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,也藏在无数人与大海的故事里。那天在殡仪馆,工作人员递给我一份《生态安葬指南》,指着其中一页说:“海葬在咱们国家是合法的,而且是鼓励的。”原来从2016年起,民政部就把海葬纳入生态安葬范畴,各地还会提供补贴。就像青岛,对选择海葬的家庭减免基本费用,上海的海葬服务甚至包含全程接送和纪念证书。但有个前提——不能自己偷偷撒。工作人员说,去年有家属在夜黑风高时划着小渔船去撒骨灰,结果被海事部门拦下,因为未经报备的撒海行为可能影响海洋生态,还会干扰航运安全。合法的海葬需要联系当地殡葬服务机构,他们会安排专用船只,在指定海域、指定时间进行,全程有工作人员引导,连骨灰都要先装入可降解的骨灰盒,确保不会污染海水。

爷爷生前总爱在码头的石阶上坐着,看渔船归港时桅杆上的海鸥。他说:“人这一辈子,就像海里的鱼,从哪里来,回哪里去。”那时我不懂,直到跟着殡葬船出海,才慢慢明白这句话的分量。船行至离海岸十公里的地方,工作人员打开舱门,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扑进来,远处的海平面和天空连在一起,像一块没有边际的蓝布。当可降解的骨灰盒带着爷爷的温度沉入海水,我忽然想起他教我认海星的样子——他说海星断了腕足能再长,就像大海永远能包容万物。海葬的意义,或许正在于此:它让逝者以最温柔的方式回归自然,不占用一寸土地,不留下一块墓碑,却在活着的人心里,刻下一片永恒的海。现在很多城市的海葬仪式上,家属还会撒下花瓣和 biodegradable 的纸船,那些漂浮在海面的色彩,像一场安静的告别,也像一次温柔的开始。

人死了可以把骨灰撒在大海里吗为什么-1

办理海葬手续的过程比我想象中简单。提前联系殡仪馆的生态安葬部门,提交逝者的死亡证明和家属身份证明,选好撒海的日期——通常是春秋季,风浪小,也符合“春生秋藏”的传统观念。工作人员会提前告知注意事项:不能带金属、塑料等不可降解物品,骨灰盒必须是民政部门认可的环保材料,仪式上要听从指挥,不能随意抛洒杂物。我记得那天仪式结束后,船长递给我一瓶海水,说:“这是老爷子现在‘住’的地方。”我把海水倒进玻璃瓶,放在书桌一角,阳光照进来时,能看见里面细碎的光斑,像极了爷爷年轻时渔网里跳动的银鳞。原来所谓“落叶归根”,不一定是回到泥土里,当一个人的心与某片自然深深相连,那片自然便成了他永恒的根。

爷爷离开三年了,每年清明我都会去码头坐一会儿,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。有时会遇见同样来“看海”的人,他们手里也捧着玻璃瓶,或是对着大海轻声说话。我们从不打招呼,却都懂彼此眼里的怀念——那不是悲伤,是知道亲人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的安心。骨灰撒进大海,不是消失,是化作了潮声、海风和每一朵跃起的浪花,在往后的岁月里,继续陪着我们看日出日落。就像爷爷说的,大海从来不会真的带走谁,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让思念有处可寻。

人死了可以把骨灰撒在大海里吗为什么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