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前一年,秋阳正好的午后,他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,手里摩挲着一本翻旧的航海杂志,忽然抬头对我说:"等我走了,别折腾墓地那回事。你妈走的时候葬在山里,我怕她孤单,但又觉得,人从自然来,该回自然去。把我撒到海里吧,听说北京有免费的海撒服务,省地方,还能跟着洋流到处看看,多好。"那时我只当是老人随口的感慨,没承想,一年后竟真要为这句话奔波。
决定办海撒后,我先在网上搜"北京骨灰海撒报名",跳出不少信息,但大多是几年前的旧帖子,流程说得模糊。后来想起家附近的街道办事处有殡葬服务咨询窗口,便抽了个工作日上午过去。负责接待的王姐很耐心,听我说明来意,先是递了杯温水,才慢慢解释:"北京的骨灰海撒服务是政府惠民项目,户籍在北京的逝者都能申请,全程免费,包括船只、骨灰处理和家属乘船。不过报名得提前申请,尤其是春秋季,名额比较紧张。"她还提醒我,现在除了现场报名,也能通过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官网或公众号预约,"但建议先打电话咨询,材料齐了再办,少跑冤枉路。"
回家后我立刻翻出父亲的材料: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户口本,还有我的身份证。打电话给市殡葬服务中心时,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声音很温和,仔细核对了材料清单:逝者的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、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、逝者户口本首页和本人页复印件,若是委托办理,还需要委托书。"我们每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到11点受理报名,您可以就近去各区的殡葬服务站,也能直接来中心办理。"我选了离家最近的朝阳区殡葬服务站,第二天带着材料过去,窗口的大姐接过文件,逐项核对后,让我填了一张《骨灰海撒申请表》,上面需要填写逝者信息、家属联系方式,还有是否需要集体海撒或单独海撒——集体海撒是和其他家庭一起,时间由民政部门统一安排;单独海撒则需要额外支付少量费用,但可以自选日期。父亲生前不爱热闹,我选了集体海撒,大姐笑着说:"放心,每次出海都会安排专业的礼仪人员,仪式简单庄重,不会让家属觉得仓促。"
等了大概两个月,接到了通知电话,说4月中旬有一趟海撒船,问我们是否方便。那天我和妹妹提前到了码头,岸边已经站了不少人,大多是和我们一样的家属,手里捧着用红布包裹的骨灰盒,脸上带着肃穆,却没有想象中的悲戚。登船后,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朵白色的康乃馨和一张纪念卡,卡片上印着"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"。船缓缓驶离港口,海风带着咸味吹在脸上,有人轻声哼起了老歌,有人对着大海喃喃自语。到了预定海域,礼仪师引导家属们排成队,依次将骨灰撒入海中。我捧着父亲的骨灰,看着那些灰白色的粉末在风中散开,慢慢融入蔚蓝的海水里,忽然想起他说"到处看看"的样子,眼眶一热,却没掉泪——他大概正随着海浪,去往他年轻时没能抵达的远方吧。

回来的路上,同船的一位阿姨说,她母亲是去年海撒的,"以前总觉得把亲人撒了,就没个念想了,现在才明白,念想不在墓碑上,在心里。每次看到大海,就觉得她在那儿,自由自在的。"是啊,北京的骨灰海撒服务,不仅是一种殡葬方式,更是一场温柔的成全——成全逝者回归自然的心愿,也成全生者与过去和解的释然。如今再想起父亲坐在藤椅上的样子,心里不再是沉甸甸的悲伤,而是一片开阔的蓝,像那天的海,风平浪静,却藏着无尽的温柔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