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陪邻居李阿姨去民政局咨询海葬事宜。她老伴临终前说想把骨灰撒进大海,可老两口在北方生活了一辈子,压根不知道哪里能办海葬。工作人员递给我们一份全国海葬服务城市名单,密密麻麻的城市名让我意识到,这项绿色殡葬方式早已不是沿海城市的专利。
其实国家从2016年就开始大力推广海葬,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开展了海葬服务。像上海作为先行者,从1991年就启动了骨灰撒海服务,到现在每年有数千个家庭选择这种方式。北京虽然不临海,但民政部门会定期组织家属前往天津、河北等地的指定海域进行集体海葬,还提供全程免费服务。这些城市的实践证明,海葬不仅节约土地资源,更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。
在沿海地区,海葬服务已经形成成熟体系。大连的渤海湾海域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办集体海葬,家属可以乘坐专用船舶出海,在肃穆的仪式中完成最后的告别。青岛不仅提供骨灰撒海服务,还在灵山岛设立了海葬纪念碑,让家属有凭吊的去处。南方的广州、深圳等地则结合气候特点,将海葬服务扩展到全年,甚至推出了个性化的生态葬套餐,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。这些城市的探索,让海葬从最初的小众选择变成了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追求。

内陆城市也在积极探索海葬路径。成都市民政部门与上海合作,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跨区域海葬服务,全程有专业人员陪同。西安则通过建立骨灰寄存与海葬服务衔接机制,让家属可以先将骨灰寄存,再选择合适的时间参与集体海葬。这些创新做法打破了地域限制,让更多人能够实现"面朝大海"的生命夙愿。值得注意的是,很多城市还对选择海葬的家庭给予补贴,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,既减轻了家庭负担,也体现了政策的温度。
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,海葬服务正变得更加人性化。现在不少城市推出了"海葬纪念证书",用二维码技术记录逝者信息,家属扫码就能查看撒海位置和纪念话语。厦门还开通了网上预约系统,家属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海葬申请。这些细节的完善,让海葬不再是冰冷的政策名词,而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礼仪。当我看到李阿姨拿到海葬服务手册时舒展的眉头,突然明白这项事业的意义——它不仅改变着殡葬方式,更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生命的认知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