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爷爷走的时候,全家人在告别方式上犹豫了很久。他生前总说喜欢大海,说等老了就想“回归自然”,于是我们想到了海葬。只是以前从没接触过这种方式,不知道该找谁办,也担心流程复杂、费用太高。后来在社区居委会的建议下,我们联系了北京海葬服务中心,这才发现,原来海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,反而充满了温暖和尊重。
第一次联系服务中心是打他们的免费咨询电话,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姓王,声音很温和。我有点紧张,结结巴巴地说想给爷爷办海葬,她没有催,只是慢慢引导我:“您先别急,咱们一步一步来。逝者生前有没有特别的愿望?比如希望撒海的海域、有没有想一起撒的花瓣或纪念品?”我提到爷爷喜欢蓝色,她立刻记下来,说会在撒海时准备蓝色的玫瑰花瓣。接着她详细讲了需要准备的材料: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、家属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,还有一份海葬申请登记表——这份表格她后来直接发到了我的邮箱,说填好后可以线上提交,也可以现场交。挂电话时,她还特意重复了一遍电话:“这是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,您随时有问题都能打过来,别客气。”
挂了电话我还是有点不放心,又想看看具体的流程和费用。按照王老师说的网址,我登录了北京海葬服务中心的官网。页面设计得很贴心,没有花哨的装饰,首页就有“海葬服务”的醒目标签,点进去能看到从“咨询预约”到“骨灰撒海”再到“纪念证书发放”的全流程图解,每个步骤旁边都配了文字说明,连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都列得清清楚楚。最让我安心的是“费用说明”板块,里面明确写着“基础海葬服务全免费”,包括骨灰撒海的船舶使用、集体告别仪式、骨灰袋和降解容器、纪念证书制作,甚至还有家属的简易保险。下面还备注了“自愿选择项目”,比如单独的告别厅、定制纪念牌等,这些才需要额外付费,价格也标得明明白白,完全没有“隐形消费”的影子。官网底部还有“常见问题”专栏,我之前担心的“骨灰撒海后会不会有纪念物”“家属能不能亲自撒骨灰”这些问题,里面都有答案——原来家属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亲手撒放,还能领到刻有逝者姓名的纪念章。

大概一周后,我们约了去服务中心现场提交材料。地址在朝阳区华严北里的民政综合服务大楼三层,从地铁8号线安华桥站出来走5分钟就到了,楼门口有“北京海葬服务中心”的铜牌,很好找。大厅里人不多,办理海葬的窗口前没有排队,工作人员接过我们的材料,核对无误后,又拿出一张日历,让我们选海葬的日期。“最近的是下周六,去渤海湾海域,天气预报说那天晴,风不大,适合出海。”她一边说一边在系统里登记,还提醒我们:“当天早上7点在服务中心门口集合,统一坐大巴去港口,大概中午就能回来,路上会提供简餐和水,家属不用带太多东西。”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,没有繁琐的手续,也没有冷冰冰的“规定”,反而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。
海葬那天,天很蓝,海风带着点咸味。船从天津港出发,行驶到预定海域时,工作人员组织了简短的告别仪式。大家站在甲板上,手里捧着骨灰盒和花瓣,王老师轻声说:“请家属们把思念和祝福一起撒向大海吧。”我和爸爸一起打开骨灰盒,白色的骨灰混着蓝色的玫瑰花瓣,随着海风落入海中,很快和浪花融为一体。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爷爷真的“回家”了——回到了他最爱的大海里。仪式结束后,工作人员给每家发了纪念证书,上面印着撒海的经纬度和日期,还有一句“大海永志,自然永存”。

现在每次看到爷爷的纪念章,我都会想起海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。他们没有把这份工作当成“流程”,而是用耐心和尊重,帮我们完成了爷爷最后的心愿。如果你身边也有亲人想选择这种“回归自然”的方式,不妨打他们的免费电话问问,或者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