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走的那个冬天,北京的雪下得特别大。灵堂里的白菊沾着寒气,我盯着骨灰盒上那张他六十岁时的照片,突然觉得这个方方正正的盒子,装不下他一辈子爱山爱水的性子。他退休后总说,等老了就找个有水的地方待着,看云看船,安安静静的。那时我只当是老人的随口念叨,直到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提起“骨灰撒海”,我才猛地想起这句话——或许,这才是他真正想去的“地方”。
决定去了解撒海的事,是在过完年的二月底。我裹着厚外套走进殡葬服务中心,接待我的是位姓王的大姐,说话温和,递来一杯热茶。“撒海啊,是挺好的选择,既环保,也让逝者真正回归自然。”她翻着资料说,“不过您得赶在三月之后来,咱们2023年的撒海服务就是三月开始的。”我愣了一下,三月?北方的三月不还冷着吗?王大姐像是看出我的疑惑,笑着解释:“您别看三月初还有点凉,但海上的风浪小了,气温也慢慢回升,到十月底结束,这大半年都是合适的月份。冬天风大,船不安全,所以就定在开春到入秋这段时间。”她指着窗外刚抽芽的柳树,“你看,天暖和了,海也‘醒’了,这时候送亲人走,也舒坦。”
回家的路上,我把“三月开始”记在手机备忘录里。接下来的几天,我翻出父亲的相册,他在青岛海边捡贝壳的照片、在三亚沙滩上写“海阔天空”的照片,一张张都在说“他喜欢海”。可心里还是有犹豫:撒了海,以后想他了,去哪里看呢?直到我在社区服务中心遇到一位阿姨,她十年前给老伴办了撒海,“刚开始也舍不得,后来觉得,他变成了浪花、海风,我每次去海边,都觉得他在那儿。”阿姨的话让我心里敞亮了些,或许,真正的纪念从不是一个固定的盒子,而是那份刻在心里的念想。
三月中旬,我按王大姐说的流程预约了撒海。需要带父亲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,还有家属的身份证,手续比想象中简单。预约那天阳光很好,我站在服务中心的窗前,看着楼下的玉兰花苞鼓了起来,突然觉得三月真是个温柔的月份——万物复苏,也适合让思念“回家”。撒海那天是个周三,我们坐的船不算大,同行的还有另外五个家庭。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小束白菊,还有一个装着花瓣的纱袋。船开出去半小时,海面平静得像块深蓝色的绸缎,远处有海鸥跟着船飞。“各位家属,现在我们到达指定海域了。”船长的声音在广播里响起,“请大家依次到甲板,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入海中。”

我抱着父亲的骨灰盒,走到甲板边缘。盒子不重,但我抱得很紧。打开盒盖的瞬间,海风吹来,带着咸湿的气息,像父亲以前带我去海边时的味道。我把骨灰轻轻倒入海中,白色的骨灰遇到海水,慢慢散开,像一群温柔的蝴蝶,跟着花瓣一起往下沉。“爸,您到家了。”我在心里默念。那一刻,没有想象中的难过,反而有种释然——他终于回到了他喜欢的地方,变成了他喜欢的样子。船返航时,海鸥还在跟着飞,阳光洒在海面上,闪着碎金似的光。我想起父亲常说的“人生就像一场旅行,终点是回家”,三月的海,就是他最好的“家”。
后来我才知道,2023年北京的骨灰撒海从三月开始,到十月结束,这七个月里,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航次。工作人员说,选在这段时间,是因为北京的三月到十月,气温适宜,海上风浪小,既能保证安全,也能让家属有更平静的心情送别亲人。我常常在周末去后海散步,看着湖面波光粼粼,总觉得父亲就在不远处笑着说:“你看,这水多干净,这风多舒服。”原来,当思念变成了融入自然的温暖,每个有海、有水的地方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