办公室在一栋临街的小楼里,二楼,楼梯转角挂着串淡蓝色风铃,风一吹叮当作响。推门进去,没闻到想象中机构单位的严肃气息,反而像走进了一间社区服务站。浅木色的书架上摆着厚厚的相册,封面写着"生命的浪花",翻开是不同家庭在甲板上合影的照片:有白发老人抱着骨灰盒笑,有年轻人对着大海挥手,阳光落在每个人脸上,没什么悲戚,倒像一场平静的告别。靠窗的桌子上,摊着几本《海葬服务指南》,封面上印着海鸥和浪花,旁边还放着一小盆多肉,叶片胖乎乎的,透着点生机。
"您是来咨询海撒业务的吧?"穿浅蓝色衬衫的工作人员迎上来,声音很轻。她姓王,胸牌上写着"服务专员"。奶奶把爷爷的心愿说出来时,声音有点抖,王姐没急着拿表格,先给我们倒了两杯温水,然后翻开相册:"您看这张,去年有位82岁的大爷,也是给自己预约的海撒,他说'大海比墓地宽敞,我这辈子爱热闹,跟鱼群做伴挺好'。"她指着照片里的老人,"您老伴要是喜欢海,这确实是个挺好的选择——咱们这儿每年有春、秋两个航次,每次出海都有专业的仪式主持,家属也能跟着上船,全程都很庄重。"
王姐拿出一张流程单,一条一条给我们讲:先填《骨灰海撒申请表》,附上爷爷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关系证明;材料审核通过后,选个出海的日子,春航一般在4月,秋航在10月,船上能坐20来个家属;出海当天有专车接送码头,船上准备了鲜花和骨灰袋,仪式上会念家属想对逝者说的话,最后由家属亲手把骨灰撒进海里。"您要是担心手续复杂,我们这儿有'一站式'服务,从材料复印到预约排期,都能帮着办。"奶奶原本紧锁的眉头慢慢松开,指着流程单上"环保海葬"的字样问:"这是不是比土葬更省事?"王姐点点头:"海撒不占土地,还能节约资源,现在越来越多家庭选择这种方式,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回馈。"
办手续那天,王姐特意给我们留了靠窗的位置。奶奶一边填表格,一边跟王姐聊起爷爷:"他以前是渔民,在船上待了一辈子,退休后还总念叨要回去看看。"王姐停下手里的笔,认真听着:"那他要是知道能回大海,肯定高兴。"表格填完,王姐递给我们一张出海通知单,上面写着4月15日,"那天是大潮,海风不大,适合出海。"
4月中旬的清晨,我们跟着车队到了码头。白色的海撒专用船停在岸边,船身上印着"生命之舟"四个字。船上的工作人员帮家属们搬椅子,递热水,还准备了小小的白菊。出海后,船行至指定海域,广播里响起舒缓的音乐,王姐作为仪式主持,轻声说:"请家属们准备好骨灰盒,让我们送亲人最后一程。"奶奶抱着爷爷的骨灰盒,我扶着她走到船舷边,海风掀起她的银发,她低头对着骨灰盒说:"老头子,回家了。"然后慢慢打开盒盖,灰白色的骨灰随着海风飘进海里,像撒下一把细碎的星光。那一刻,我看见奶奶的嘴角轻轻扬了扬,眼里没有泪,只有一种释然的平静。
回来的路上,奶奶靠在我肩上说:"以前总觉得把人撒了,就没个念想了,现在才明白,他在海里,我们心里有他,这不就是念想吗?"我望着车窗外掠过的树影,突然想起北京市海撒办公室墙上的一句话:"生命不是消失,而是换了种方式,在浪花里,
今年清明前,我陪奶奶第一次走进了北京市海撒办公室。推开那扇米白色的玻璃门时,奶奶攥着爷爷的死亡证明,指节微微发白——爷爷走了快半年,直到上个月整理他的旧物,翻出那张泛黄的《海洋世界》杂志,我们才终于敢触碰他生前反复念叨的心愿:"把我撒进大海吧,省地方,还能看看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