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母亲在医院的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想去看海。那时她的呼吸已经很微弱,我强忍着眼泪点头,心里却明白这个愿望很难实现。三个月后,当我在民政部门的办事大厅里看到"骨灰撒海"的宣传册时,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望向窗外的眼神,那里面藏着对自由的向往。
在河北办理骨灰撒海并不复杂,但需要提前做好准备。我先联系了省民政厅下属的殡葬服务中心,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了整个流程:需要提供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家属身份证明,还要填写一份撒海申请登记表。最让我在意的费用问题,工作人员说基础服务费是1800元,包含骨灰盒、船舶租赁、专业礼仪服务等基本项目,如果家属希望增加鲜花送别、视频录制等个性化服务,需要额外支付500-1000元不等。
第一次去参加集体撒海活动时,我心里充满忐忑。清晨六点的码头寒风刺骨,二十多个家庭聚集在趸船上,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骨灰盒。当洁白的花瓣随着骨灰一起撒向渤海湾时,没有想象中的悲戚,反而有种释然的平静。海面上波光粼粼,像母亲年轻时最喜欢的那块真丝方巾,风把带着咸味的空气送过来,我仿佛听见母亲轻轻的笑声。回程的船上,有位大爷说这是他第三次来送亲人,"把他们放回大海,比埋在拥挤的公墓里自在多了"。
办理手续的过程中,我遇到过不少温暖的细节。服务中心的王姐看我独自忙碌,主动帮我复印材料;船舶驾驶员特意把船速放慢,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告别;同行的家属们互相递纸巾,分享各自亲人的故事。这些陌生人的善意,让冰冷的丧葬流程变得有了温度。现在我的书桌抽屉里,除了母亲的照片,还珍藏着那张撒海证书,证书上印着经纬度坐标,那是母亲永远安息的地方。
前几天整理母亲遗物时,发现她在日记本里写着:"人死了,烧成灰撒进海里,既不占地方,又能变成鱼的养料,多好。"原来她早就有这样的想法,却怕我难过从未说出口。站在阳台上望着远方,我知道母亲没有离开,她只是换了种方式拥抱这个世界。那些曾经纠结的费用问题、流程细节,在真正完成撒海仪式后都变得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我帮母亲完成了最后的心愿,让她以最自由的方式融入了她向往的大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