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走的那个春天,风里还带着料峭的寒意。临终前他攥着我的手说:“别给我立碑,把我撒进海里吧,自由自在的。”我和爸妈商量后,决定帮爷爷完成这个心愿。可真要着手办理时,我才发现自己对“海撒”一无所知——什么时候能办?要提前多久准备?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,缠得人心里发慌。
那天我特意请了假,揣着爷爷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,去了趟北京市民政局的殡葬服务中心。大厅里很安静,偶尔有家属低声交谈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百合香。负责接待的王姐是个热心人,看我一脸茫然,主动递来一杯温水:“是来咨询海撒的吧?先别急,我慢慢跟你说。”她告诉我,北京的骨灰海撒不是随时都能办,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。“春天4到5月,秋天9到10月,这时候海上风浪小,气温也舒服,对家属和逝者都是种尊重。”王姐翻出一本日程表,指着上面的日期,“你看,今年春季的批次从4月15号开始,每两周一次,一直到5月底;秋季是9月10号开始,每月两批,最晚到10月下旬。要是赶上节假日,批次会提前调整,比如国庆前后就会避开假期,具体得看当年的通知。”
“那现在预约还来得及吗?”我忍不住打断她。王姐笑着摆摆手:“现在是3月初,春季批次的预约刚开放,截止到3月底,你抓紧的话完全赶得上。不过得注意,办理手续只能在工作日,周一到周五的上午9点到11点半,下午1点到4点半,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是不办公的。”她还提醒我,预约的时候要带着逝者的身份证明、火化证明原件,还有经办人(也就是我)的身份证,要是委托他人办理,还得带委托书。“材料齐的话,当场就能填申请表,然后回家等电话通知具体的出海时间。”
从民政局出来,我心里踏实多了。回家后赶紧整理材料,又给爸妈打了电话,让他们把爷爷的照片找出来——王姐说仪式上可以带张遗像,也能准备一小束鲜花。大概过了三周,我接到了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,通知我们4月22号出海,集合时间是早上7点半,地点在塘沽港的码头。“记得穿舒服点的鞋,海上风大,带件外套。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特意叮嘱,“家属人数别超过5个,仪式全程大概两小时,出海后会有工作人员引导,不用紧张。”
4月22号那天,天格外蓝。我们一家人早早到了码头,看到不少和我们一样的家属,手里捧着骨灰盒或骨灰袋,脸上带着肃穆又平静的神情。登船后,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朵白色的康乃馨,还有一份印着“海之念”的纪念册。当船驶到指定海域,广播里响起舒缓的音乐,我们跟着引导,将爷爷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。骨灰顺着水流慢慢散开,像一群银白色的小鱼,游向远方。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爷爷真的自由了。
后来我才知道,每年都有很多北京市民选择海撒,不仅因为它环保,更因为这份“归于自然”的宁静。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心愿,记得提前关注民政部门发布的年度海撒计划,一般每年1月和7月会公布春秋季的具体安排。提前1到2个月预约,准备好材料,就能让亲人的最后一程,走得从容又安心。毕竟,爱不是禁锢,而是让思念乘着海风,去往更辽阔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