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去年秋天,我陪着母亲去八宝山海葬服务中心办理手续。外公走的时候留下遗愿,说想把骨灰撒进大海,“不占土地,还能跟着浪花看看世界”。母亲为此纠结了很久,既想完成老人的心愿,又担心流程复杂,尤其是我们都要上班,不知道服务中心公休日是否开放,费用会不会太高。如今手续办完,海葬仪式也顺利结束,想着把这段经历写下来,或许能帮到有同样需求的人。
最初联系服务中心时,我们心里没底。母亲年纪大了,不懂线上操作,我便提议先打电话咨询。记得那天是周二上午,电话响了两声就接通了,接线的工作人员声音很温和,听完我们的需求后,先详细介绍了海葬的基本流程,然后主动提到了开放时间的问题。她说服务中心的日常办公时间是周一到周五的9点到17点,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是否开放,需要提前一周通过电话或官网预约。“比如周六想过来办理,得在当周周一到周五打电话预约,我们会安排专人接待。”她特意强调,“节假日一般不开放,但如果是特殊情况,比如家属只有节假日有空,也可以沟通协调。”后来我们选了个周六去现场,提前三天预约好,到了之后果然有工作人员等着,没耽误事。
关于费用,这是母亲最关心的一点。之前听人说“身后事花钱如流水”,她总怕负担不起。但实际咨询后发现,费用比想象中透明很多。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收费清单,上面写着基本服务费包含骨灰寄存(办理期间)、出海船票、骨灰撒海仪式主持,还有一份纪念证书,这些加起来是一千多元。如果需要额外的服务,比如定制骨灰盒(可降解材质)、鲜花篮、纪念光盘,这些是可选项目,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,丰俭由人。母亲选了一个最简单的套餐,加上一个小小的向日葵花束,总共花了不到一千五。工作人员还说,北京市对选择海葬的家庭有补贴,拿着相关证明去街道办申请,能报销一部分,算下来实际支出更少了。
真正办理那天,流程比想象中顺畅。我们按预约时间到服务中心,大厅里很安静,没有想象中的压抑。负责接待的王姐带我们填表格、核对信息,还耐心解释了出海当天的注意事项:“船上午9点准时发,家属可以带少量鲜花,不要带玻璃制品。到了海上,会有简短的告别仪式,撒骨灰的时候家属可以自己来,也可以请工作人员协助。”她说话时语气很轻柔,偶尔还会拍拍母亲的肩膀,说“老人选这条路,是希望你们轻松些”。后来出海那天,天很蓝,海风轻轻吹着,看着骨灰随着花瓣落入海中,母亲突然说:“爸这下真的自由了。”那一刻我才明白,海葬不只是一种选择,更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尊重。
现在回想起来,从最初的忐忑到最后的释然,八宝山海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帮了不少忙。公休日虽然需要提前预约,但灵活的安排让上班族也能抽空办理;费用透明合理,没有隐形消费,让普通家庭也能承担。或许对很多人来说,谈论身后事总带着沉重,但当看到流程如此规范、服务如此贴心时,心里的石头也慢慢落了地。如果家里有长辈有类似的心愿,不妨提前打个电话问问,或许你会发现,这份“让生命回归自然”的选择,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