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母亲走后,我站在殡仪馆的服务台前,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:除了传统墓葬,是否还有更环保的告别方式?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上,"海葬"两个字轻轻跳进眼里。那时我还不知道,从产生想法到完成登记,整个过程比想象中更温暖,也更简单。
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市民政局的电话。接电话的王科长没有直接推销政策,反而先问起母亲生前的喜好。"老人是不是喜欢看海?"这句话让我瞬间红了眼眶——母亲退休后每年都要去海边住两个月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民政部门培训过的沟通方式,他们说每个选择海葬的家庭,都藏着一段与水有关的记忆。
登记过程比想象中便捷许多。带齐逝者的身份证明、死亡证明和家属关系证明,在政务服务大厅的"绿色殡葬"窗口就能一站式办理。工作人员会详细说明不同海域的撒放时间,比如夏季多选择上午的潮汐时段,冬季则会避开大风天气。让我意外的是,现在全国已有28个沿海城市开通了海葬专线,连内陆城市也能通过异地协作完成登记。
最暖心的是政策支持。我们城市对选择海葬的家庭提供2000元的生态安葬补贴,还能优先预约清明、冬至等传统祭扫时段的集体海葬活动。登记那天,隔壁窗口有位白发老人正在填写申请表,他说自己和老伴约定百年后一起"归海",现在提前登记还能锁定明年春天的航线。这种把身后事当成美好约定的态度,让整个办理大厅都少了几分凝重。
如今母亲的骨灰盒安静地放在家里的书架上,旁边摆着她最爱的贝壳风铃。下个月,我们将带着风铃一起登上殡葬服务专用船,在指定海域完成撒放。海风会带着清脆的铃声,送她去往那个永远有阳光和浪花的地方。如果你也正在考虑这种方式,不妨先问问自己:如果亲人化作一朵浪花,会是怎样的温柔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