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我跟着妈妈和舅舅们去了一趟海边。那天的风很轻,阳光透过云层,在海面上洒下一片碎金。外婆的骨灰盒被舅舅抱在怀里,小小的木盒上还系着她生前最喜欢的蓝色丝巾。当工作人员轻声说“可以撒了”时,妈妈的手抖了一下,舅舅蹲下身,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,把骨灰和提前准备好的白菊花瓣一起捧在手心,迎着海风轻轻扬起。白色的骨灰混着花瓣,像一群受惊的蝴蝶,在风中打了个旋,慢慢落入泛着微波的海面,很快就和海水融在了一起。那一刻,没有人说话,只有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,还有妈妈压抑的抽泣声。后来我常常想起那天的场景,也开始慢慢琢磨,海葬这种方式,到底藏着怎样的好与坏。
海葬最直观的好处,大概是对自然的温柔。外婆生前总说“人是从土里长出来的,最后也该回到自然里去”,可她又觉得“埋在地下占地方,不如让大海带着我看看世界”。现在城市周边的墓地越来越少,价格也高得吓人,一块小小的墓碑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,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。海葬不一样,它不占用一寸土地,骨灰撒入大海后,会随着洋流自然分解,不会留下任何人工痕迹。前阵子看新闻说,有些地方的生态安葬还能拿到政府补贴,从申请到仪式全程有专人协助,算下来几乎不用花什么钱。更让我觉得温暖的是情感上的“回归”。外婆喜欢大海,年轻时跟着外公跑船,在海上漂了十几年。现在她以这样的方式“回到”海里,每次我去海边,看着翻涌的浪花,总觉得她就在那里——或许是一阵带着咸味的风,或许是阳光下跳跃的光斑,这种“无处不在”的念想,比对着冰冷的墓碑更让人心安。
可海葬的“难”,也藏在这些温柔里。最先跳出来的是老辈人的观念。外公一开始是坚决反对的,他红着眼眶说“哪有死了不埋进土里的?这不是让她成了孤魂野鬼吗?”在很多传统想法里,“入土为安”才是对逝者的尊重,骨头要埋在地下,才能“落叶归根”。海葬在他们看来,更像是“漂泊”,是“没个正经归宿”。妈妈夹在中间也为难了很久,一边是外婆的遗愿,一边是外公的固执,最后还是外婆生前偷偷录的视频起了作用——视频里她笑着说“老头子你别犟,大海可比土里宽敞多了,我在那边还能给你探探路”,外公这才红着眼松了口。除了观念,情感上的“空”也让人难受。撒骨灰的那天,妈妈撒完最后一把花瓣,突然蹲在沙滩上哭了,说“以后想她了,连个能去坐坐的地方都没有了”。确实,没有墓碑,没有墓地,逢年过节想祭拜,只能对着大海遥遥鞠躬,或者在家里摆上一张照片。不像土葬,还能去墓地擦擦墓碑,说说最近的事,那种实实在在的“存在感”,是海葬给不了的。还有操作上的隐忧,虽然我们找的是正规机构,但之前也听说过有人图便宜找了非正规团队,骨灰撒得匆忙,甚至没等家属告别就结束了,反而让逝者不安,生者更添堵。
其实说到底,海葬没有绝对的好坏,就像外婆说的“日子是自己的,走了也该选个自己舒服的方式”。它环保、省钱,能让喜欢自然的人以另一种形式“自由”,但也会撞上传统观念的墙,让习惯了“有个地方祭拜”的人心里空落落的。现在越来越多地方在推广生态安葬,有了更规范的流程,也有了更多人性化的服务,比如可以把骨灰和珊瑚礁结合,让逝者“成为”海底的一部分,或者提供线上纪念平台,方便家属远程祭拜。或许未来,随着观念的慢慢转变,海葬会被更多人接受,但无论如何,重要的从来不是用哪种方式告别,而是逝者的意愿有没有被尊重,生者的情感有没有被安放。就像那天的海,它容纳了外婆的骨灰,也容纳了我们所有的不舍和思念,这就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