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清晨,我陪父亲坐在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的礁石上。他望着远处翻涌的浪花,忽然说:“等我走了,就把骨灰撒进这片海里吧。”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他花白的头发,我握着他布满皱纹的手,忽然意识到,这个曾对“身后事”讳莫如深的老人,已经悄悄接受了海葬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殡葬方式。而这一切,或许和他手机里存着的那段海葬仪式视频有关——那是社区网格员发来的,记录着去年青岛一场集体海葬的全过程。

其实中国的海葬并不是新鲜事。早在1994年,青岛就举行了全国首次集体海葬,当时只有7位逝者的骨灰被撒入黄海。那时大多数人觉得“没个坟茔,就是没根了”,连参与仪式的家属都戴着口罩,怕被熟人认出来。但这二十多年来,随着生态殡葬观念的普及,情况慢慢变了。我查过资料,2015年全国海葬人数还不到5000,到2024年,仅青岛一地的年度海葬服务就超过了8000人次。父亲的老同事王伯伯去年就参加了海葬,他儿子后来跟我说:“仪式很庄重,工作人员会用可降解的容器装骨灰,撒下去的时候,海鸥跟着船飞,像在送行。”

这两年的“最新消息”里,最让人关注的就是政策支持。从2023年起,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推行免费海葬服务,青岛、上海、广州等地走在前面。父亲说的那段视频里,就提到青岛从2024年起,不仅免掉骨灰运输、船只租赁、鲜花布置这些费用,还会给家属提供全程视频记录。“你看这里,”父亲点开视频,画面里工作人员正帮家属把骨灰和花瓣混合,“撒下去的时候,船舷边有无人机跟着拍,家属能收到高清视频,想他了就看看,比照片鲜活。”去年上海还推出了“云追思”平台,家属可以把海葬视频上传,生成专属纪念页面,隔着千里也能“陪他看海”。

中国有海葬吗最新消息视频-1

真正让我理解海葬意义的,是上个月陪父亲参加的一场海葬纪念活动。海边的纪念碑前,很多家属带着孩子来献花。有个阿姨指着远处的海平面说:“我先生走了三年,每年这个时候看那段海葬视频,都觉得他只是变成了海水里的一滴,跟着洋流去了他年轻时去过的所有海边。”现在我懂了,海葬不是“消失”,而是让生命以更轻盈的方式延续——骨灰撒入大海后,会慢慢分解成无机物,滋养浮游生物,最终成为海洋生态的一部分。就像父亲说的:“一辈子在陆地上活,最后去海里看看,挺好。”而那些被记录下来的视频,不仅是仪式的存档,更是生命故事的另一种写法,让思念有了具体的形状,在潮起潮落间,永远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