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陪父亲第一次走进河北海葬服务中心时,他手里紧紧攥着母亲的照片。母亲生前总说,她喜欢大海的辽阔,若有一天离开,想化作一朵浪花,自由飘荡。可真到了要办手续的时候,我们却连从哪里开始都摸不着头脑。直到父亲在社区宣传栏上看到“河北海葬服务中心”的联系方式,拨出那个电话,一切才渐渐清晰起来。
电话接通时是个温和的女声,父亲有些局促地说明来意,对方没有丝毫不耐烦,反而轻声安抚:“大爷您别急,海葬手续不复杂,我一步步给您讲。”她先问了母亲的基本情况,又解释了海葬需要准备的材料——逝者的死亡证明、火化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,还有家属的身份证复印件。怕父亲记不住,她还说可以加微信发一份材料清单,末了特意嘱咐:“要是材料有不清楚的地方,随时打电话过来,我们上班时间都有人在。”挂了电话,父亲反复念叨:“这姑娘说话真亲切,比我想象中容易多了。”
几天后,我们带着准备好的材料来到服务中心。一进门,就看到墙上挂着海葬流程示意图,旁边的展示柜里放着海葬证书样本和纪念册。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姓李,她接过我们的材料,一页页仔细核对,发现父亲带的亲属关系证明少了一页复印件,立刻笑着说:“没关系,我们这儿有复印机,我帮您印好就行,不用再跑一趟。”等待的时候,她还给我们泡了热茶,聊起海葬的细节:集体海葬和个性化海葬的区别,船只的安排,仪式上会提供鲜花和骨灰盒降解袋,甚至提醒我们当天可以带些母亲生前喜欢的小物件,撒入海中作纪念。父亲原本紧绷的脸,慢慢舒展开来,他小声跟我说:“你妈要是知道这么周到,肯定高兴。”

海葬仪式定在一个晴朗的周末。服务中心安排了专车接送家属到码头,船上已经摆好了白色的鲜花和蓝色的丝带,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,胸前别着小小的海鸥徽章。仪式开始前,李姐特意走到父亲身边,轻声问:“大爷,待会儿撒骨灰的时候,您要是站不稳,我扶着您。”父亲点点头,眼眶有些红。当骨灰随着花瓣落入海中,海面泛起一圈圈涟漪,父亲哽咽着说:“老婆子,到家了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海葬不只是一种殡葬方式,更是对生命的温柔告别。仪式结束后,李姐递给父亲一本纪念册,里面有仪式的照片和海葬证书,她说:“这是给您留作念想的,以后想她了,看看这个,就像她还在身边。”
回来的路上,父亲一直摩挲着纪念册,他说:“原来办海葬这么省心,多亏了那个电话。一开始我还怕麻烦,怕人家不耐烦,没想到从打电话咨询到仪式结束,每一步都有人帮着操心。”河北海葬服务中心的电话,不只是一串数字,它更像是一座桥梁,连接着生者与逝者的心愿,让“归于大海”这个看似遥远的念想,变得触手可及。
如果你也有亲人希望魂归大海,不妨拨通河北海葬服务中心的电话,那里的工作人员会像朋友一样,陪你走过这段特殊的旅程。毕竟,让逝者安心,让生者暖心,本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