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奶奶走的那年,全家人围在灵堂里商量后事,姑姑突然提了一句:“要不考虑海葬?听说环保还省钱。”话刚说完,大伯就摆手:“那哪儿行啊,人都没个正经去处,国家能允许吗?”当时我也跟着犯嘀咕,总觉得海葬是电视剧里才有的情节,现实里真能这么办?后来跑了趟民政局才知道,我们对海葬的误会,可能比想象中深多了。
其实海葬不仅国家允许,还是被大力鼓励的殡葬方式。我在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咨询时,工作人员翻出一本《殡葬管理条例》给我看,里面明确写着“积极推广骨灰海葬、树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”。去年民政部还专门发文,要求各地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提供补贴,像我们这边,海葬的基本服务费全免,家属还能领一笔生态安葬奖励金。沿海城市比如青岛、大连,每年都会组织集体海葬活动,去年光是青岛就办了20多场,上千户家庭参与了。说到底,海葬不是“不被允许”,而是我们对这种方式太陌生,总觉得“不靠谱”。
那为什么身边很少有人选海葬?我后来跟几个殡葬行业的朋友聊,发现最根本的还是老观念在作祟。中国人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奶奶生前就常说“身子骨得挨着土,魂儿才能踏实”,这种想法刻在不少人骨子里。有个朋友的父亲是渔民,按说对大海感情深,可真到办后事时,家里还是坚持买了块墓地,就因为“怕亲戚说闲话,觉得没尽孝”。再就是流程上的误解,有人以为海葬就是“把骨灰撒进海里就行”,其实正规海葬有一套严格的流程:得先在殡仪馆办理骨灰寄存,联系有资质的殡葬服务机构,提交死亡证明、亲属关系证明,还要选好海葬的日期和航线,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左右。对普通家庭来说,比起直接买墓地的“一站式服务”,确实显得麻烦些。
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是情感上的“不安全感”。我见过一对老夫妻来咨询海葬,阿姨红着眼眶问:“撒进海里,以后想祭拜了去哪儿看啊?”工作人员解释说现在正规海葬都会提供纪念证书,上面有经纬度坐标,还能在网上纪念馆里建虚拟墓碑,但阿姨还是摇头:“摸不着看不见的,心里空落落的。”这其实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——比起墓碑上的名字,大海太辽阔了,总觉得少了个“念想”。再加上内陆地区离海远,家属要专门跑到沿海城市,交通费、时间成本都得考虑,也是不少家庭打退堂鼓的原因。

不过这两年明显能感觉到变化。上次参加社区殡葬知识讲座,来听海葬介绍的年轻人多了不少,有个90后姑娘说:“我爸妈早就立了遗嘱,百年后要海葬,说不想占子孙的地。”现在城市里墓地价格越来越高,一块墓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,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,而海葬不仅免费,还能为海洋生态做贡献——工作人员说,一捧骨灰撒进海里,相当于给海洋生物提供了天然钙源,去年青岛那场集体海葬,家属们看着骨灰随着花瓣沉入海中,反而觉得“奶奶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,挺浪漫的”。

或许再过些年,当“入土为安”的观念慢慢淡去,当海葬的流程越来越便捷,我们提到身后事时,会像讨论旅行计划一样自然。毕竟对逝者最好的纪念,从来不是一块冰冷的墓碑,而是活着的人带着思念好好生活。海葬也好,树葬也罢,重要的是让生命以更轻盈的方式延续,这或许就是国家鼓励生态安葬的真正意义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