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陪父亲去海边散步时,他忽然望着翻涌的浪花说想把骨灰撒进黄海。那时我才意识到,这位在青岛港工作了四十年的老码头工人,早把大海当成了最终的归宿。今年春天着手办理海葬手续时,我才发现这项看似遥远的身后事,其实藏着许多普通人不知道的细节。
最初联系青岛市殡葬服务中心时,工作人员先让我填了份申请表。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,户籍在市南区,符合政府补贴的基本条件。根据最新政策,本地户籍居民可享受1500元的海葬补贴,涵盖了基础的骨灰撒海服务。但实际办理中发现,这笔费用并不包含所有环节。比如用于盛放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,殡仪馆提供的基础款是免费的,但母亲坚持要选刻有浪花图案的定制款,额外支付了380元。
正式出海那天我们选择了周六的班次。家属乘船费用是另计的,每位190元,包含往返船票和简单的鲜花祭奠。我们一家三口加上两位堂兄妹共五人,这部分支出950元。登船前看到有家属捧着精致的骨灰坛,后来才知道那是选择高端服务套餐的家庭,包含了告别厅布置、专业司仪引导等项目,费用从3800元到8800元不等。同行的张阿姨夫妇选择了中档套餐,包含全程摄影和纪念册制作,总费用5200元,扣除补贴后自付3700元。

办理过程中发现海葬服务其实分两种模式。政府组织的集体海葬每季度一次,家属只需承担乘船费,骨灰处理等基础服务全免。而像我们这样选择商业机构的定制服务,可以自主预约出海时间,还能在指定海域投放花瓣和骨灰。记得那天清晨在团岛码头登船时,海鸥绕着桅杆盘旋,二十多个家庭捧着洁白的骨灰盒依次登船。当工作人员将掺着玫瑰花瓣的骨灰撒向海面时,父亲生前最爱的《水手》旋律在海风里飘荡,那一刻忽然明白,所谓落叶归根,对青岛人而言或许就是回归这片养育我们的蓝色家园。
整个办理过程跑了三趟民政部门,从提交死亡证明、户籍材料到领取补贴,前后花了23天。现在回想,如果除去我们自选的定制骨灰盒和家属船费,基础海葬其实几乎不花钱。那些担心海葬费用高昂的家庭,完全可以选择公益性质的集体海葬。只是当春风掠过海面掀起细碎的光斑时,我忽然觉得,比起费用清单上的数字,更珍贵的是能让亲人以这样轻盈的方式,与他挚爱的大海永远相伴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