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陪外婆去海边散步时,她忽然望着翻涌的浪花轻声问我:"以后若想把骨灰撒进大海,该去哪里办手续?那片能让生命回归自然的地方,到底叫什么名字?"外婆的声音很轻,却像一粒石子落进我心里——原来我们对"身后事"的想象里,藏着这么多关于"地点"的疑问。
其实在国内,能提供海葬服务的地方有个统一的官方称呼:"海葬服务点"。不过不同城市会结合当地殡葬管理特色,给它起更具体的名字。比如青岛的"唐岛湾海葬服务中心"、上海的"滨海古园海葬服务部"、广州的"长青墓园海葬登记处",这些机构就像连接人间与大海的驿站,专门负责海葬的申请登记、流程指引和组织实施。而真正撒放骨灰的海域,则被称为"骨灰撒海专用海域",这些海域都是经过民政部门和海洋管理部门联合审批的,既要避开航道和渔业区,又要保证水流平稳、生态环境适宜,比如青岛指定的黄海海域、上海划定的东海区域、深圳选择的大鹏湾专属水域,都是经过反复勘察后确定的"生命回归坐标"。

记得去年陪邻居李叔办理海葬手续时,他拿着那张印着"骨灰撒海服务协议书"的纸张,指着"指定撒海海域"一栏问工作人员:"这片海有具体的名字吗?以后想来看望老伴,该怎么跟大海打招呼?"工作人员笑着说:"您可以记着北纬36度18分,东经120度25分——这是我们青岛海葬的常用坐标,每次撒海都会用GPS定位。等船开到那片海域,您看浪花泛起的白色泡沫连成线的地方,就是您老伴'安家'的地方了。"后来李叔告诉我,当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海中时,他忽然明白:所谓"海葬的地方",从来不只是一个冰冷的地名或坐标,而是活着的人对逝者最深的牵挂,是自然对生命最温柔的接纳。
办理海葬的流程其实比想象中简单。在海葬服务点提交逝者身份证明、火化证明和家属申请书后,工作人员会安排撒海日期——通常每月农历初一、十五前后,潮汐平稳时组织出海。登船那天,家属会领到一个装着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,盒子上系着蓝色丝带,上面可以写逝者的名字。当船抵达专用海域,船长会鸣笛示意,工作人员会指导家属将骨灰和花瓣、海盐一起撒入海中。去年参加深圳海葬活动时,有位阿姨一边撒花瓣一边念叨:"妈,您不是总说想去看海吗?现在这片海就是您的家了,以后涨潮时浪花拍打礁石的声音,就是您在跟我们说话呢。"那一刻,海风带着咸味拂过脸颊,我忽然懂得:那些被称为"海葬服务点"的办公楼,那些标注着经纬度的海域,其实都是生命与自然签订的"和解契约"——让沉重的告别变得轻盈,让永恒的思念有了可以眺望的方向。
如今再被人问起"可以海葬的地方叫什么",我总会想起外婆望着大海的眼神。那些被称为"海葬服务中心"的地方,是人间为生命落幕设置的温柔驿站;那些被划定为"专用海域"的坐标,是大海为灵魂准备的无垠怀抱。它们或许没有墓碑上的名字那样具体,却比任何石碑都更长久——因为每一朵浪花都是流动的墓志铭,每一次潮起潮落,都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在说:我从未离开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