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清明整理母亲的遗物时,我在她的首饰盒底层发现了一个巴掌大的玉海马。那是父亲去世时,殡仪馆的老师傅悄悄放在骨灰盒旁的,当时母亲红着眼眶说这是"送他最后一程的船"。直到最近整理家族老照片,泛黄的影像里藏着的故事,才让我真正读懂这只海马背后跨越百年的温情。

父亲走的那天,殡仪馆的李师傅蹲在地上,用软布细细擦拭着骨灰盒边缘。他从工具箱里取出个丝绒盒子,里面卧着只青白玉雕成的海马,鱼身马首,尾巴卷成如意的形状。"老规矩,放这个陪着走,"他指尖摩挲着海马背上的鳞纹,"以前航海的人都知道,海马能引航,逝者带着它,就不会在黄泉路上迷路。"母亲当时没说话,只是把我拉到一边,偷偷塞给我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,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她偷偷准备的另一只小海马。

在老相册的最后一页,夹着张民国二十三年的地契,边角处画着个简易的海马图案。三叔公在世时曾说,我们家祖上是福建沿海的船商,清光绪年间遇上海难,曾祖奶奶带着三个孩子漂到温州。当时船上唯一的遗物,就是个樟木匣子里装着的铜海马。"那时候人说,海马是海神的使者,能载着亡魂渡忘川,"三叔公抽着旱烟,烟圈里藏着遥远的记忆,"后来家里不管谁走,都要放个海马在骨灰盒里,算是给先人认路的标记。"原来这个习俗在我们家已经传了五代人,那些沉默的海马,竟是漂泊者留给后代最珍贵的遗产。

上个月去温州江心屿的博物馆,在民俗展厅看到个玻璃柜里陈列着民国时期的骨灰坛,坛口果然卧着个陶制海马。旁边的说明牌写着:"瓯越丧葬旧俗,以海马为引魂舟,取'河伯乘马,水神载途'之意。"忽然想起父亲生前总爱在阳台摆弄他的航模,退休后做的第一艘船模,船首就装了个木雕海马。那时不懂他为何对这个造型情有独钟,现在才明白,有些记忆会刻在基因里,像海马的尾巴一样,悄悄缠绕着家族的过往。

骨灰为什么要放海马-1

前日整理书房,在父亲的航海日志里发现张夹着的便签,上面是母亲娟秀的字迹:"你说退休后要带我去看红海的海马,现在换我送你先走。等我,到时候我们在奈何桥边,各骑一只海马,一起游过忘川。"窗外的玉兰开得正好,就像父亲出殡那天,灵车上插着的那束。原来所谓传统,从来不是冰冷的仪式,而是生者借由信物,与逝者进行的最后一次温柔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