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外婆走的那年冬天,她的遗嘱里写着“想回到大海”。母亲和我捧着那份泛黄的纸条,跑遍了民政局和殡葬服务中心,才慢慢摸清国内哪些城市能圆这样的“大海之约”。如今三年过去,我整理了这份关于海葬城市的笔记,或许能帮到和我们一样有需求的家庭。

北方沿海的城市里,上海是最早推开海葬服务的“先行者”。从1991年首次组织集体海葬至今,这里已经送走了超过12万份骨灰。每年清明和冬至前后,黄浦江畔的殡葬服务中心会安排专用船舶,家属可以跟着船到长江口外的指定海域,撒下带着花瓣的骨灰。工作人员说,上海的海葬服务不仅免费,还会为家属提供纪念证书和祈福卡,仪式里的白菊和蓝绸带,都是按老上海的习俗准备的,很有温度。青岛的海葬则带着胶东半岛的海风气息,每年4月到10月,崂山脚下的服务点会组织家属乘船出海,他们的仪式里有个特别的环节——把骨灰和海盐混合,家属说这样“像把亲人的牵挂融进了大海的味道”。大连的海葬航线选在渤海湾的深海区,冬季会避开风浪大的日子,工作人员还会提前教家属折叠纸船,撒骨灰时纸船跟着飘远,像载着思念去远航。

往南走,南方沿海城市的海葬服务更添了几分温润。广州的珠江口海域是固定的海葬点,从2000年开始,这里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有集体海葬活动,家属只需提前在网上预约,就能免费领取骨灰盒、鲜花和祈福卡。最让我印象深的是深圳,作为年轻的滨海城市,这里的海葬服务特别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求,非本地户籍的逝者家属也能申请,去年还有公益组织为困难家庭提供全程陪同服务。厦门的海葬仪式则带着闽南特色,工作人员会用闽南语念诵祈福词,撒骨灰时还会撒下当地产的茉莉花,海风一吹,满船都是清香味。

内陆城市虽然不靠海,但想实现“大海之约”也并非不可能。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,从2015年开始就和上海、宁波的殡葬机构合作,每年组织家属到东海海域参加集体海葬,往返交通和船舶费用都有补贴。成都的家属则可以通过民政部门报名参加“川籍逝者归海计划”,去年就有300多个家庭跟着船队去了南海。就连西北的西安,这两年也开通了“丝绸之路海葬专线”,家属可以选择从青岛或连云港出海,全程有专人协助办理手续。

可以海葬的城市有哪些-1

其实海葬不只是一种殡葬方式,更是对“人与自然”的温柔回应。现在全国已有28个省份推出海葬补贴政策,像上海每户补贴2000元,青岛、广州等地的集体海葬甚至全程免费。从渤海湾到南海,从长江口到珠江岸,这些能办理海葬的城市,正在用更包容的方式,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。如果你也想帮亲人完成“归海”的心愿,不妨先联系当地民政局的殡葬服务部门,他们会详细告知最近的海葬航线、所需材料和预约流程——毕竟,让思念乘着海风远行,本就是件很温柔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