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春天,父亲走后,我和家人在商量后事时格外慎重。他生前总说"人活一世,别给地球留负担",还笑着说喜欢大海的辽阔,觉得把骨灰撒进海里,就像永远在旅行。我们想着,与其选一块墓地每年祭拜,不如让他以喜欢的方式"回家",于是决定了解海葬。原本以为这类服务会很贵,真正咨询后才发现,北京的海葬不仅费用不高,政策还挺暖心。
确定选择海葬后,我们最先关心的就是费用。跑了几家殡葬服务机构,也查了民政局的政策,发现北京的海葬分两种:集体海葬和个性化海葬。集体海葬是政府主推的,每年春秋两季组织,基本是免费的。工作人员说,这种集体出海活动会统一提供环保骨灰盒、祭奠鲜花、乘船服务,家属只需带上身份证、逝者的死亡证明和火化证明就能参加,连往返码头的大巴车都不用花钱。但如果家属想给骨灰盒刻字,或者加购定制的纪念牌(比如带照片的小铜牌,能挂在船上的纪念墙上),这类个性化物品需要自费,价格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,丰俭由人。

后来我们又问了个性化海葬,就是不跟集体出海,单独包船。这种费用会高一些,但也比想象中亲民。一家正规机构的报价是:6人以内的小船,包含骨灰撒放仪式、鲜花撒海、全程摄影录像,大概5000元左右;如果家属人数多,需要更大的船,或者想选特定日期(比如逝者生日、忌日),费用会涨到8000元到1万元。不过工作人员特意提醒,现在北京对海葬有补贴,不管是集体还是个性化,家属都能申请补贴,一般能报销1000到2000元,算下来实际花的钱比传统土葬少太多——之前问过墓地,最便宜的也要几万元,还不算后续的管理费。
办理流程比想象中简单。我们是通过北京市民政局官网找到的"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"电话,打过去后,工作人员先登记了逝者信息,然后让我们准备材料:逝者的火化证明复印件、家属身份证复印件,还有一份逝者的遗愿说明(如果逝者生前没写,家属签字确认也行)。材料交过去后大概一周,就收到了集体海葬的预约通知,定在当年4月中旬出海。需要注意的是,集体海葬每次名额有限,最好提前2-3个月申请,尤其是想赶在清明节前后的话,得更早排队。
出海那天,天很蓝,海风带着点咸湿的气息。船上有二十多户家庭,大家都很安静,偶尔有家属轻声说着话,像是在跟逝者聊天。工作人员给每户发了白色的菊花,还有一个小小的琉璃瓶,里面装着海水和细沙,说是"海之念"纪念物。当父亲的骨灰伴着花瓣撒进海里时,看着浪花轻轻托起那些白色的花瓣,我突然觉得,这比立一块冰冷的墓碑更有意义——他喜欢自由,现在终于能跟着洋流去看世界了。后来领补贴时也很顺利,拿着火化证明和海葬确认单去街道办事处,不到10天钱就到账了。
现在每次想起父亲,都会想到那天的海。其实选择海葬,费用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它让"离别"变得温暖:没有墓地的局限,没有繁琐的仪式,只有家人的思念和自然的拥抱。如果你也有亲人喜欢大海,或者想选择更环保的方式,不妨了解下北京的海葬政策,或许会发现,这份"回归自然"的选择,比想象中更贴心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