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清明前,我跟着叔叔一家去塘沽送奶奶最后一程。奶奶生前总说喜欢海,说死后要化作浪花,自由自在。所以家人商量后,决定给她办海葬。出发前我一直好奇,塘沽这么大,海葬到底要去哪个码头?直到殡葬车停在那片灰蓝色的海边,我才真正见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告别与思念的地方。
车子从塘沽市区出发,沿着海滨大道开了约莫40分钟,远远就看见一片开阔的码头。和想象中喧嚣的货运码头不同,这里异常安静,只有海风卷着细碎的浪声。岸边立着一块青灰色的石碑,上面刻着“天津港东疆纪念码头”几个字,字体是温和的楷体,被海雾浸得有些湿润。码头不算长,却收拾得格外整洁,灰色的水泥地面扫得一尘不染,岸边停着两艘白色的船,船身上“生命之舟”四个红字在阳光下很显眼。工作人员穿着深蓝色的制服,正帮着其他家属搬东西,说话声很轻,像是怕惊扰了这份宁静。我站在码头边往下看,海水清澈得能看见底下的碎石,几只海鸥在低空盘旋,翅膀掠过水面时带起小小的涟漪。
后来和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聊起,才知道这个东疆纪念码头,就是塘沽海葬的指定码头。“这码头用了快二十年了,”他指着远处的灯塔说,“以前是个货运小码头,后来专门改造成海葬专用的。你看那边的航道多顺,从这里出海,半小时就能到指定的撒放海域,风浪小,也安全。”他还说,选在这里不光是因为航道好,更因为东疆湾这片海离市区近,家属来回方便,而且码头旁边就是纪念公园,办完海葬还能去公园里坐坐,心里能好受些。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,码头入口处果然有个小公园,里面种着一排垂柳,树下摆着石凳,有位阿姨正坐在那里,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,轻轻摩挲着。
去之前我以为海葬流程会很复杂,其实挺顺畅的。前一天叔叔已经在塘沽民政局殡葬科办好了手续,提交了奶奶的身份证、死亡证明,还有家属的关系证明。当天早上七点半,我们在塘沽殡仪馆集合,坐民政部门安排的免费班车过来的。到码头后先登记,领了菊花和骨灰盒保护袋,然后工作人员带我们去休息室等。休息室里有饮水机和沙发,墙上挂着“文明殡葬,海葬新风”的标语,旁边还有个书架,放着几本关于海洋生态的书。大概八点半,广播通知登船,我们捧着奶奶的骨灰盒,跟着队伍慢慢走上跳板。船开的时候,我回头望了一眼码头,石碑上的“东疆纪念码头”几个字越来越小,像被晨雾轻轻裹了起来。

现在每次去塘沽,路过东疆湾的时候,我总会想起那个码头。想起那天早上的海风带着点凉,吹得人鼻尖发酸;想起船上撒下骨灰时,叔叔哽咽着说“妈,您自由了”;想起返航时再看码头,发现岸边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束白菊,被绳子系在栏杆上,在风里轻轻晃。原来那个码头不只是个地理位置,它更像一个温柔的中转站,一边连着尘世的牵挂,一边通向大海的辽阔。奶奶说的“自由自在”,或许就是从这个码头开始的吧。如果你也有亲人想魂归大海,来塘沽的话,记得去东疆纪念码头看看,那里的海风会告诉你,告别不是结束,而是另一种开始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