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在历史课本上见到海晏堂的老照片时,我正握着铅笔在 margins 涂涂画画。那时还不懂这座西洋楼建筑群的意义,只觉得那些断壁残垣间藏着许多故事。直到去年秋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看到大水法的石柱,指尖不自觉在手机备忘录里勾勒出兽首的轮廓,才突然明白简笔画或许是连接古今的奇妙桥梁。
教孩子们画海晏堂时,我总让他们先画一个大大的“工”字。横平竖直的线条是主体建筑的骨架,左右延伸的两翼如同展开的翅膀。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举手:“老师,为什么屋顶是梯形的呀?”我蹲下来指着图片告诉她,这是清代宫廷匠人与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共同设计的,就像把东西方的智慧叠在了一起。孩子们的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,十二道竖线渐渐变成生肖兽首的基座,圆形的兽首轮廓里,有的探出犄角,有的露出胡须。
最难画的是那些细节。海晏堂前的喷水池曾有“水力钟”的美誉,正午时分十二兽首同时喷水的盛景只能在史料里想象。我带着孩子们观察现存的牛首照片,发现它的眼睛是杏仁形的,嘴角带着温和的弧度。有个男孩把虎首的耳朵画得特别大,我说这样很有力量感,就像它真的能从纸上跃出来。当孩子们给兽首添上眼珠的那一刻,整幅画突然有了生气,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水声在教室里回荡。
上周整理画室时,翻出二十年前爷爷画的海晏堂速写。泛黄的纸上用钢笔勾勒的轮廓,和现在孩子们的简笔画竟有几分相似。那些简练的线条里,藏着对文明的敬畏,对历史的铭记。有个孩子在画的背面写:“我要把海晏堂画得漂漂亮亮的,让它永远不会消失。”原来简笔画不只是简单的勾勒,更是用童心守护的文化记忆,是跨越时空的对话,是让历史在纸上重生的魔法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