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爷爷走的那天,奶奶握着他的手说:"你说过想回大海去,我和孩子们一定帮你办到。"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,"海撒"这两个字不只是爷爷生前常挂在嘴边的愿望,而是需要我们一步步落地的事。最初对着"骨灰海撒"四个字发愣,网上信息零散,问身边人也都说不清具体流程,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摸索。现在回想起来,从一头雾水到顺利办完,其实只要捋清楚步骤,并没有想象中复杂。
第一步是摸透政策、找对门路。最开始我在网上搜"海撒报名",出来的结果五花八门,有各地民政厅的通知,也有殡葬公司的广告,分不清该信哪个。后来想起社区网格员之前说过民政部门的服务热线,打了12349民政服务热线,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很耐心,告诉我本地的海撒服务由市殡葬服务中心统一管理,还把中心的地址、电话和官网链接都发给了我。挂了电话赶紧登官网,首页就有"骨灰海撒服务"专栏,里面详细写了政策——原来从2020年起,我们市就把海撒纳入惠民殡葬项目,除了骨灰盒处理等少量费用,基本服务是免费的。这才放下心,知道找对了地方。
接着是准备材料,这一步最考验细心。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,材料要"一个都不能少"。我列了张清单:爷爷的死亡证明(原件和复印件)、火化证明(殡仪馆给的绿色本子)、户口本(我和爷爷的那几页,原件和复印件)、亲属关系证明(因为是我代办,需要派出所开的我和爷爷的关系证明),还有所有继承人签字的委托书(姑姑在外地,特意寄回来签了字)。记得整理材料那天,翻出爷爷的身份证复印件,照片上他穿着中山装笑盈盈的,突然鼻子发酸,但还是仔细核对了每一项信息——死亡证明上的姓名要和户口本一致,火化证明的编号不能错,少一样都可能白跑一趟。

材料备齐就该预约时间了。现在很多城市都能线上预约,我先试了官网的预约系统,填完信息提交后,系统提示"3个工作日内会有工作人员联系确认"。等了两天没消息,有点着急,干脆直接去了殡葬服务中心。大厅里人不多,窗口的大姐看了我的材料,说线上预约没问题,可能是最近申请的人多,让我留了手机号,当天下午就接到了电话。工作人员问了我们希望的月份(海撒有固定的航次,一般每月一次),确认了参与人数(最多5位亲属),最后提醒:"当天记得带齐材料原件,骨灰盒不用另外准备,我们会提供专用的降解盒。"挂了电话,我在日历上圈出预约的日期,心里踏实了不少。
到了海撒那天,我们按约定时间到了码头。工作人员先核对材料,然后引导我们把骨灰放进降解盒——盒子是浅灰色的,摸起来像纸浆,据说遇水会自然分解。仪式很简单,没有哀乐,只有海风和海浪声,亲属们依次把花瓣撒进海里,工作人员轻轻打开降解盒,骨灰随着水流慢慢散开。站在船头看着那片蓝色,突然觉得爷爷真的回到了他喜欢的地方。回来后大概一周,收到了殡葬服务中心寄来的《骨灰海撒证明》,上面印着日期和经纬度,奶奶把它和爷爷的照片放在一起,说:"这下,你爷爷真的'回家'了。"
其实办海撒的过程,就像替逝者完成一场温柔的告别。只要提前了解政策、备齐材料、耐心预约,就能少走弯路。现在每次有人问起"海撒怎么报名",我都会把这些步骤细细说给他们听——毕竟,让逝者的心愿落地,也是生者对他们最后的温柔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