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清明过后,我陪着父亲的骨灰盒踏上了从北京到天津的海撒之路。出发前整理父亲遗物时,那本泛黄的天津港老照片集让我突然明白,他坚持选择渤海湾作为最终归宿,或许是想回到年轻时挥洒过汗水的地方。
清晨六点的北京南站,已有不少捧着骨灰盒的家庭在候车。大家默契地保持着安静,只有行李箱滚轮偶尔碰撞地面的轻响。开往塘沽的高铁上,邻座的阿姨轻声解释:"北京市民选择天津海撒,主要是因为这里有专业的公益海撒服务船队,手续也相对简便。"她手中的《骨灰海撒服务指南》显示,从2019年起,京津冀协同殡葬服务体系就已开通绿色服务通道。
在天津港客运码头,工作人员引导我们登上"和平号"海撒船。当渤海湾的晨雾渐渐散去,船舷两侧开始出现成群的海鸥。司仪轻声诵读祭文时,父亲生前最爱的《海滨音诗》旋律在海风里传开。看着骨灰随着菊花瓣融入湛蓝的海水,我突然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:"人就像这浪花,来过,看过,最终要回归大海。"同船的张大爷告诉我,他已经是第三次来参加海撒,前两次分别送走了老伴和儿子,"把他们撒在同一片海域,就像一家人永远在一起。"

返航途中,工作人员分发的《海撒服务手册》详细介绍了后续的纪念服务。扫描手册上的二维码,就能在"生命纪念云平台"建立逝者档案,还能查看每年海撒纪念日的潮汐表。甲板上,几位家属自发组织起小型追思会,分享着逝者生前的故事。一位年轻人用手机播放着爷爷生前录制的天津快板,海风吹着乐声飘向远方,竟让悲伤中多了几分温暖。
回程的高铁上,我望着窗外掠过的京津城际铁路,想起父亲曾参与这条铁路的建设。如今他化作渤海湾的一朵浪花,继续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。这种跨越城市的生命接力,不仅是殡葬方式的革新,更承载着两代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。或许正如船舱里那面锦旗所书:"归海为安,情系津京",渤海湾的蔚蓝深处,正珍藏着无数京津冀家庭的思念与传承。




